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指引:一、就“自然环境”本身来说,它⑴渲染了…氛围;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等;二、就“人物”来说,自然环境可以⑴烘托人物…性格、形象;⑵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⑶暗示人物的命运;⑷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和背景。
(人、物既可以是文中塑造的人和物,也可以是叙述者。
)三、就“情节”来说,自然环境可以⑴为后文…埋下伏笔,做…铺垫;(开头)⑵推动情节发展;(中间)⑶转换情节(情节突转)。
(中间)⑷呼应开头,深化…主旨。
(结尾)四、就“主旨”来说,自然环境可以⑴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给全篇定…基调;⑵具有…象征意义;⑶深化作品…主题。
(2006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
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
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
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
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
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
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
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
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
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
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
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
然后它开始走动,好淑女迈着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
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
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
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
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
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
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
我忘情地凝神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
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7.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案】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环境本身)②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塑造的事物)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叙述者)(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行吟阁遐想黄秋耘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
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
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
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
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
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
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
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
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
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
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
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
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
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
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7.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⑴特征:秀美,宁静。
(环境本身)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塑造的人物),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叙述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意思答对即可)(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日月行色杨闻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
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
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
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
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
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
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
‛我回答。
‚谁说的?‛‚老人都这样说。
老人经的事阔,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
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
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
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
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运动;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
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
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
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
往后后悔就迟啦。
‛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
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垣,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答案】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环境本身)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塑造的人物)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叙述者)(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炉火臧克家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
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