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本法是制备载药纳米粒的经典方法[11],分为乳 化聚合法和界面缩聚法,常用于制备聚氰基丙烯酸 烷酯或聚戊二醛等纳米粒。乳化聚合法是将不溶性 单体于水中乳化,在水中 OH -离子的自发诱导下发 生非离子聚合。聚合速度取决于介质的 pH,为减慢 反应,通常在 pH 2~3 的酸性介质(1~10mmol/L HCl、5~100mmol/L 枸椽酸或 10~100mmol/L磷酸) 中进行。常用表面活性剂为泊洛沙姆 188、吐温 20 或立体位阻稳定剂(右旋糖酐),所得纳米粒的粒 径约 200nm,当加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粒径可 减至 30~40nm。界面缩聚法是在分散相(水相)和 连续相(有机相)界面上发生单体的聚合反应,适用 于脂溶性药物,且载药量较高。 1.2.2 溶剂挥发法(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Dept. of Medical Chemistry,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A B S T R A C T : The discovery of novel classes of ion channels and their mechanisms of analgesia has provide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e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novel targets for pain therapy, including: tetrodotoxin-resistant (TTXr) Na+ ion channel blockers, N-type Ca2+ ion channel blockers, acid-sensitive ion channel (ASICs) blockers,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s) agonists, N-methyl-D- aspartate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s, 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subtype A (GABAA) receptor agonists, P2X 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vanilloid receptor (VR) regulators.
盐析法是在搅拌下向溶有聚合材料和药物的丙 酮溶液中加入用电解质或非电解质饱和过的 PVA 水溶液( 水溶液用电解质或非电解质饱和处理的目 的是防止在盐析过程中丙酮与水互溶),以 PVA 为 乳化稳定剂制得 o/w 型乳剂后再加入足量的水,使 丙酮扩散到水相中以诱导形成纳米粒。此法不使用 含氯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适于邻苯二甲酸醋酸 纤维素、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基纤维素和 PLA 等 聚合材料。Allemann等[14]用本法制备了载精神抑制 药 savoxepine 的 PLA 纳米粒,包封率达 95%,可 通过控制纳米粒的粒径和载药量,调整药物的释放 时间从数小时延长至 30d。
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胡 俊,刘玉玲 *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050)
摘要:综述了聚合物、固体脂质及长循环 3 种纳米粒的载体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聚合物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长循环纳米粒;综述 中图分类号:R9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55(2004)05-0310-05
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ra pid expa ns ion of supercritical solution method, RESS)[17,18] :将溶有聚 合物和药物的超临界流体从喷嘴喷出,使流体快速 膨胀,溶解能力急剧下降,聚合物和药物凝结为微 粒或亚微粒析出。用 RESS 法制得的微粒不含有机 溶剂、纯度高,若聚合物的分子量小于 10000,则 药物能均匀分布在聚合物基质中。但能溶解在超临 界流体中的聚合物较少,限制了 RESS 法的发展与 应用。
长循环纳米粒(long-circulating nanoparticles)成为近 年来的研究热点[6] 。
纳米粒为固态胶体颗粒,粒径为 10~1000nm, 分为纳米球和纳米囊。制备纳米粒的材料较多,大
本文对 3 种纳米粒的载体材料、制备方法的研 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致可分为聚合物和脂质材料,前者制成的纳米粒称 1 聚合物纳米粒
为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 nanoparticles),后者称 为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1]。
1.1 载体材料 1.1.1 非生物降解型聚合物
载药纳米粒有多种给药途径,如注射( 静脉,
此类材料主要有聚丙烯酰胺类和聚甲基丙烯酸
肌肉及皮下)、口服 [2]、鼻腔、肺部、眼部给药[3]、 烷酯类等。后者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羟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丙烯酰淀粉、壳聚 糖、海藻酸钠、明胶等亲水性聚合物也可用于制 备载药纳米粒。Sharma 等[9]用 PVP制备了紫杉醇纳 米粒,平均粒径 50~60nm。王晋等[10]以羧甲基淀 粉和预胶化淀粉为材料,制得了粒径小于 1µm 的淀 粉纳米粒。 1.2 制备方法 1.2.1 聚合反应法(polymerization methods)
异丁酯、己酯及异己酯(PMC A、PECA、PBC A、 PIBC A 、PHC A 、PIHC A ) 等,在体内的降解速度 与酯链的长度成反比,细胞毒性与降解速度有关, 并有随链增长而减小的倾向。Li 等[8]用聚乙二醇修 饰的聚氰基丙烯酸十六烷酯(PEGylated PHDCA)为 载体,制备了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 -α 纳米粒,包封 率为 60%,粒径为 150nm。聚酯类化合物的主链中 均具有酯链结构,包括聚乳酸( PLA ) 、聚羟基乙酸 (PGA)、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己内 酯(PCL)、聚羟丁酸(PHB)、聚羟戊酸(PHV)、聚 癸酸(PDA)等。其中以 PLA、PLGA、PCL 及 PLA 与 PCL 的共聚物等最为常用,PLA、PLGA 已获美 国 FDA 批准用于注射给药。 1.1.3 亲水性聚合物(hydrophilic polymers)
微乳、微球、纳米粒、脂质体、药质体(pharmacosomes)等亚微粒已经成为药物新剂型研究中非常 活跃的领域。它们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system,MPS)摄取,从而被动靶向治疗与 MPS 有 关的疾病,但也因此不适于其它系统疾病的治疗。 为减小或避免纳米粒在体内对吞噬细胞的趋向性,
增加药物在靶器官的分布量,从而提高疗效、减轻毒 副作用。
本法广泛用于制备聚酯类纳米粒。将聚酯材料 及难溶性药物溶解或分散在二氯甲烷、氯仿、乙 酸乙酯、甲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倒入水中乳化
成稳定的 o/w 型乳剂,此过程需加入表面活性剂或 乳化剂,如明胶、聚乙烯醇(PVA)、吐温 -80,泊 洛沙姆 188 等。减压蒸发或搅拌除去有机溶剂即 得。如 Gref 等[12]用本法制备了载环孢素 A 的 PLAPEG 纳米粒。水溶性药物可分散于含 PLGA 等载体 的有机相中,形成 w/o 型初乳,再分散于 PVA 水 溶液形成 w/o/w 型复乳,室温搅拌挥去有机溶媒, 水洗,收集所得微粒,冻干即得。Sanc hez 等[ 13] 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得载α-干扰素的PLGA纳米 粒,平均粒径 280nm,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体 外持续释放 1 个月以上,但有明显的突释效应。 1.2.3 盐析或乳化分散法(salting out or emulsificationdiffusion method)
皮下埋植[ 4 ] 或作为局部皮肤用药的载体[ 5 ] 等,其中 研究最多的是静注给药。普通纳米粒静注后,大 部分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ic
丙甲基丙烯酸甲酯(HPMA)、甲基丙烯酸(MA)及 乙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等。Ahlin等[7]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材料,制备了抗高血
收稿日期:2003-07-28 作者简介:胡 俊( 197 6) ,男,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缓控 释制剂。 通讯联系人:刘玉玲( 1 9 ) ,女,
Tel:010-63165232, 63159373 E-mail:hujun@;ylliu@
压药依那普利的口服纳米粒,平均粒径为 297nm。 由于此类聚合物在体内不能降解,所以现在的研究 更注重应用生物降解型材料。 1.1.2 生物降解型聚合物
Key Words : analgesia; targets; ion channels; blockers; agonists; antagonists; review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4, 35(5) · 3 1 1 ·
Lamprecht等[16]在搅拌下将抗精神失常药咯利普 兰(rolipram)溶于含 PCL 的二氯甲烷中,高
· 3 1 2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4, 35(5)
· 3 1 0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4, 35(5)
压乳匀机循环乳化,再减压蒸除有机溶剂,析出 载咯利普兰的纳米粒。所得纳米粒体外突释量为 25%~30%,2d 后还能观测到药物持续释放。 1.2.5 超临界流体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传统方法大多要用到含氯有机溶剂或对人体有 害的表面活性剂,而超临界流体技术所用的溶剂不 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故日益受到重视。
乳化分散法与盐析法类似,先将聚合材料溶于 能与水部分混溶的有机溶剂(如苯甲醇),再加至含 有药物和稳定剂(如 PVA)的水相中进行乳化,待乳 化完全后再加入足量的水,使有机溶剂扩散到外相 (水相)中去,即得。此法适于聚酯类材料。Konan 等[15]采用本法分别以 PLA 和PLGA 为载体,制备了 内消旋 - 四 -(4- 羟苯基)卟啉[meso-tetra(4-hydroxyphenyl)porphyrin]纳米粒,平均粒径小于 150nm, 最高包封率大于 90%。 1.2.4 高压乳匀法(pressure homogenization-emulsification metho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