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儿童名著导读
中外儿童名著导读讲授纲目:
1.《学记》
2.《论语》
3.《师说》
4.《窗边的小豆豆》
5.《教育漫话》
6.《爱弥儿》
7.《大教学论》
8.《民族主义与教育》
参考书目:
1.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田正平,肖朗《教育名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3.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
第一讲绪论
一、我的目标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不少人认为,我们接触信息的机会越多,
实际获得的知识却越少。
因而,阅读经典名著,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国外的一些大学,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把人文经典课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
过去许多学者,如梁启超、胡适、朱自清、钱穆等人,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指导。
这门课将提供几部中外著名的教育著作,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远离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让名著的知识与思想成为第一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董卿
二、关于经典与名著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公主鞋个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上而言,那么
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1.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
那些进入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
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
2.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
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
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3.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是指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
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
《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在水一方》等。
三、为何阅读传统经典名著
1.近百年的争论
在20世纪,传统经典是否还具有生命力,是否还拥有广泛的读者?这一问题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
随着科举与清王朝的结束,传统典籍与知识分子越来越远了。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说要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
应该说,传统典籍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20世纪,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但这不等于说,传统典籍就已失去了生命力。
(1)鲁迅的看法
1925年,在孙伏园主抚州的《京报副刊》上,发出“青
年必读书十部”的征求启示,当时有七十余位作家应征。
其中鲁迅认为,看中国书让人脱离人生,“我以为要少年看或者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这一观点在《京报副刊》上
发表后,引起很大的争议,并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2)梁启超的看法:
1923年,梁启超在撰写《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的同时,还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的文章。
在这里,梁氏就为会么要阅读经典提出了两层意见:
一是,作为中国学人,就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
二是不仅需要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
(3)朱自清的看法:《经典常谈》序:在中等以上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4)美国人的看法:
在美国,习读经典名著,特别是习读传统经典,同样是爱人关注的话题。
早在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
前者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的标准选目,后者提供一个哲学和社会理论名著选目。
这两个目录包含了大量的西方传统经典。
40年代,美国有许多大学开设了这尖课程。
虽然近数
十年间,对这类课有不断的争议,但直到今天,有一些大学
仍继续开设,如哥伦比亚大学与芝加哥大学。
在美国,一些学校很清楚地知道,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从来没有远离过这些经典著作名单。
学校试图通过它组织和教授经典课的方式驱除这种污染。
首先,阅读常常是艰涩的,对当代的学生来说龙其如此。
这是对西方传统的极度尊崇,而且校方坚持认为它是必要的。
它们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