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十四届“腾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共青团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学生科技协会2010年10月20日目录一、前言 (2)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背景 (4)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9)四、西安交通大学“腾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背景 (15)五、第十四届“腾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细则 (16)六、第十四届“腾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具体流程 (18)七、第十四届“腾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时间安排 (19)八、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20)附录1:作品报名表 (26)附录2:中期审核表 (29)附录3:终审决赛作品申报书 (31)一、前言第十四届西安交通大学“腾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第十二届“挑战杯”选拔赛将在2010年10月全面展开,为了便于组织者及参赛学生了解本次竞赛的有关具体内容,西安交通大学学生科技协会特别编写了《第十四届“腾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供大家了解。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科技协会二零一零年十月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背景1.竞赛总体情况"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历经十届,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胡铃心等.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了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挑战杯"已经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广大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工作载体,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规划,使"挑战杯"竞赛成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展示全体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香港,澳门,台湾众多高校积极参与竞赛,派出代表团参加观摩和展示.竞赛成为两岸四地青年学子展示创新风采的舞台,增进彼此了解,加深相互感情的重要途径.2. 历届竞赛介绍1.第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行.1988年,清华大学首次设立校内"挑战杯"竞赛.次年,在国家教委的支持下,清华大学等34所高校和全国学联,中国科协及部分媒体联合发起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李鹏,聂荣臻,薄一波等领导为首届竞赛题词.清华大学获得"挑战杯".2.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991年在浙江大学举行.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名称正式确定并沿用至今.这届竞赛初步建立了选拔,申报,评审的竞赛机制;确立组委会和评委会各自独立运作的竞赛机构;形成了两年一届,高校承办的组织方式.上海交通大学获得"挑战杯".3.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99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竞赛开幕前夕,江泽民同志亲笔为竞赛题写杯名,使竞赛影响更加广泛.通过本届竞赛的举办,"挑战杯"竞赛的各项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北京大学获得"挑战杯".4.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995年在武汉大学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竞赛题词,周光召,朱光亚等100名著名科学家为大赛寄语勉励.复旦大学获得"挑战杯".5.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997年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本届"挑战杯"竞赛题词.香港大学生首次组团参与竞赛活动.清华大学获得"挑战杯".6.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999年在重庆大学举行.重庆市政府成为主办方之一,这是省级政府首次参与赛事主办.香港地区9所高校的40件作品直接进入终审决赛.竞赛协议项目43个,转让总金额超过1亿元,转让金额超过前五届的总和.7.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这是"挑战杯"竞赛首次在西北地区举行终审决赛.西安外事学院成为第一所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民办高校.本届高校还首次实现了内地和港,澳,台大学生的同台竞技交流.8.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3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地高校的师生代表及企业界,新闻界人士近万人参加了开幕式.共有18件"挑战杯"参赛作品成功转让,总成交额达到1300万元.其中单件作品最高成交额800万元.清华大学获得"挑战杯".9.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5年在复旦大学举行.此届"挑战杯"竞赛成为前九届竞赛中参赛高校最多,参赛作品最多的一届,共有1107件入围复赛.台湾地区高校首次组团参赛。
设立飞利浦科技多米诺大赛,成为国内大学生校际之间的首次多米诺正规赛事.首次以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最后的评审.复旦大学获得"挑战杯".10.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7年在南开大学举办,来自内地,港澳台及国外的300多所高校3000多名师生参加了决赛.东南大学夺得第十届"挑战杯".全体参赛学生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努力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的倡议.决赛期间,举办了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论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报告会,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港澳台高校学生座谈会.109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61位海内外知名人士为竞赛题词.11.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组委会共收到全国31个省(区、市)507个高校报送的作品1387件;经全国组委会复审,淘汰281件,最终进入终审决赛项目为1106件(其中文科616件;理科490件),入围高校432个。
12.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1年10月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
3. 未来展望经过十一届的发展,"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在广大高校乃至全社会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是共青团组织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竞赛的领导,逐步扩大学生参与,努力提高竞赛水平,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把更多青年学生汇聚在"挑战杯"旗帜下,引导他们在创新创造的实践中成长成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1.扩大学生参与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省,高校三级竞赛相衔接的办赛机制,使竞赛最大限度地覆盖高校学生群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更多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实践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2.加强人才跟踪培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扩大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优秀学生的跟踪培养,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培养的长效机制,促进那些有基础,有潜力的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3.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总结竞赛成果转化经验,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搭建创新成果的转化平台,建立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促进一大批优秀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从而深化竞赛的实施成效,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4.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把建设创新文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强化示范导向作用,在广大高校和全社会努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造的浓厚氛围,使"挑战杯"竞赛成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的旗帜.5.扩大国外学生参与.着眼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竞争的国际化,依托"挑战杯"竞赛的现有平台,积极吸纳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生参赛,参展或观摩,促进中外青年学生的学术科技交流,努力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