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全国卷1高考理综生物试题解

2016年全国卷1高考理综生物试题解

【说明】:【参考版答案】非官方版正式答案,答案和解析为团队教师与名师团队制作,有可能存在少量错误,仅供参考使用。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一、选择题:7.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答案】B【解析】A核糖体无膜结构,故A选项错误。

B酵母菌细胞核内存在遗传物质DNA,且存在DNA转录过程,即存在转录产物RNA,故B选项正确。

C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线粒体,其有氧呼吸过程在细胞膜上完成,故C选项错误。

D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进行CO2的固定,光反应过程产生A TP和[H],故D选项错误。

8.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答案】C【解析】离子泵通过消耗A TP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过程。

一般为逆浓度进行。

故A、B选项错误。

主动运输速率受A TP供应和具有活性的载体数量的限制,C选项中,CO中毒会导致供氧不足,进而导致细胞呼吸作用速率下降,ATP供应减少,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降低,故C选项正确。

D选项中,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具有活性的载体数量,使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降低,故D选项错误。

9.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答案】C【解析】测定酶活性实验操作中,体积最大的物质一般最先加入;对反应条件最敏感的试剂一般最后加入。

故先加入缓冲液,再加入底物,最后加入酶,然后立即混匀保温,并开始计时。

故C选项正确。

10.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答案】B【解析】A 神经元细胞可进行有氧呼吸,其中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并产生大量 A TP ,故A 选项正确。

B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消耗A TP ,故B 选项错误。

C 蛋白质的合成均需消耗ATP ,故C 选项正确。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 +排出细胞,同时将K +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 TP 。

故D 选项正确。

11.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以反复利用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解析】A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故A 选项正确。

B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反复利用,故B 选项错误。

C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D 人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故D 选项正确。

12.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答案】D【解析】 根据Hardy-Weinberg 定律,满足一定条件的种群中,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 的频率为 p ,基因a 的频率为q ,则基因频率p+q=1,AA 、Aa 、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 2、2pq 、q 2 。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关系满足(p+q)2= p 2+2pq+q 2本题中,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无关。

结合前述内容,A 选项中,发病率为aa 的基因型频率,即q 2,故A 选项错误。

B 选项中,发病率为AA 和Aa 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p 2+2pq ,故B 选项错误。

若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有关。

女性的发病率计算方法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情况相同。

C 选项中,女性的发病率为p 2+2pq ,故C 选项错误。

D 选项中,因男性只有一条X 染色体,故男性的发病率即为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29.(10分)在有关DNA 分子的研究中,常用的32P 来标记DNA 分子。

用α、和γ表示A TP 或者dATP (d 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 P P P αβγ-~~或dA P P P αβγ-~~)。

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 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 末端上,同时产生ADP ,若要用该酶把32P 标记到DNA 末端上,那么带有32P 的磷酸基团应在ATP 的____(填“α”、“β”或“γ”)位上。

(2)若带有32P的dA TP的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 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___(填“α”、“β”或“γ”)位上。

(3)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

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___。

【答案】(1)γ;(2) α;(3) DNA半保留复制(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带有标记)【解析】(1) A TP水解生成ADP的过程中,断裂的是β位和γ位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即γ位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

故要将32P标记到DNA上,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γ位上。

(2) dATP脱去β位和γ位的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即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故用dATP为原料合成DNA时,要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上,则32P应在α位。

(3) 噬菌体双链DNA的复制过程中,被32P标记的两条单链始终被保留,并分别存在于两个子代DNA分子中。

另外,新合成DNA过程中,原料无32P标记,所以n条子代DNA分子中有且只有2条含有32P标记。

究其原因即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30.(8分)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__),光合作用强度随2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

(2)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填“CO浓2度”或“O浓度”)。

2(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

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答案】(1) 光照强度;(2) CO2浓度;(3) 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解析】(1) 甲组在a点条件下,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继续增加,故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光照强度。

(2) 甲组在b点条件下,光照强度不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要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则需增加光合作用原料。

而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O2是光合作用产物,故应该增加CO2浓度。

(3) 个体的表现型受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若乙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变化受遗传因素影响,则在甲组的光照条件下,乙组的子代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应与甲组不同。

此与题干矛盾,排除遗传因素影响,故乙组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仅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可遗传。

31、(9分)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

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给新生的乙各题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下列问题:(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新生的乙各题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 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防卫功能减弱;(2) 抗原浆细胞(回答“效应B细胞”亦可)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3) 需要消耗能量被运输分子为大分子被运输分子不穿过细胞膜或其他合理答案【解析】(1)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

感染病毒甲后,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和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故更容易被其它病原体感染。

(2) 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可以作为抗原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经过免疫细胞处理后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可以在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 胞吞、胞吐是细胞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需要细胞消耗能量,被运输分子不穿过细胞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