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作品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重突破点】
高考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把握 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一、考查线索 1.什么是线索 散文往往“形散”,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 构上 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线 索正是把文章各个部分串起来的那根“红线”。
2.如何抓住线索
(1)抓住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 表现手法,具体如下: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 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巴金的《灯》。线索的作 用主要有这样几条: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 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 富于变化。
二、考查句段作用
解题思路: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内容上的 作用主要考虑句段对写作内容和主旨的作用。 结构上主要指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要特别 注意句段在文中的位置, 具体情况如下表:
《矛盾的乌镇》
1、乌镇的特点: (1)古朴厚重沧桑(2)深幽宁静 (3)民风民俗淳朴(4)建筑别致 2、写作意图:吸引和保护 (1)乌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固有的淳朴和 清澈,没有被现代文明同化污染。 (2)拥有典型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背水的日子》
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
2、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
3、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还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4、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 5、有没有运用修辞?其作用是什么?
位置 首 段
特点 开篇点题 开篇不点题 开篇写景 连续发问 连续感叹
作用 领起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 情(奠定感情基调) 开启(引出)下文,与下文形成对照,为下文作 铺垫。 作铺垫,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 染)氛围。 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强烈抒情 过渡、衬托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 应前文 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 兼而有之
答案:
1、开门见念)
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木车的激情》
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 较多的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 原文作简要分析。
解析: 题目把”木车的激情“与”现代人及其交 通工具“对举出来,暗示解题须解说后者 对照前者的原因。这种原因,应该从内容 表达和结构脉络两方面分析。
(2)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 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2、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 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 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 (6分)
参考答案: (1)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 平、欢乐和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是指向人类生活 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2)作者说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 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 难的历史。
答案:
1、内容上: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 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 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2、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
激情”作铺垫。
《夜宿乌镇》
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来看有什 么作用?
答案:
1、照应开头“江南正在远逝”,点明并深化了文 章主旨。 2、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 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 救江南文化的呼声。
4、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 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 “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 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 (2)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 人们思考。
文章体裁 以物喻人的散文
线
索
写景散文
叙事记人散文 抒情散文
作者对“物”的理解或 情感为线索 游踪或某一景物 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 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 感情
(2)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标题就是线索如《白杨礼赞》,有的标题包 含线索的因素如《海燕》 (3)注意文章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4)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 的“情”往往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线索的作用。
中间段
较短 较长
尾 段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情感
《焰火的变奏》
3、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 答。(6分)
参考答案:
(1)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
(2)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焰火的变奏
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 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参考答案: (1)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燃放焰火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