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
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
“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明确(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
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明确(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提问: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巩固练习
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明确: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