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上的自然人

法律上的自然人

2、宣告死亡的要件 :
(1)被宣告死亡的人须是失踪人。
(2)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间(下落不明时间从失踪次日起计算)。
一般失踪,满4年;
意外事故失踪, 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
战争期间失踪,战争结束之日起满4年。
(3)须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依最高法院解释, 申请人有一定顺序: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4、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2、宣告失踪的要件:
① 须有公民离开其住所下落不明的事实;
②下落不明须满法定期间:两年;
(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失踪次日起算)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③ 须由其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
④ 须经人民法院依法宣告。
3、宣告失踪的法律效力
① 为失踪人设置财产代管人 (对失踪人利益的保护)。
(4)须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判决宣告。
法院判决宣告之日为死亡之日。
3、宣告死亡的效力:
推定失踪人死亡,以被宣告死亡人原来住所地、居所地为中心产生自然死亡的效力。
(1)空间后果:仅及于其原来住所地为中心的区域。
如果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2)私法效果:消灭的是民事法律关系,非公法关系。
(三)自然人限制行为能力与无行为能力的宣告
宣告要件(民法通则第19条):
1、被宣告人须为精神病人;
2、须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3、人民法院依法宣告。
(四)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1的判断:以具有基本意思、识别能力为准;
3、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
4、责任能力与财产能力.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在宣告程序上无必然联系。
根据最高法院(民通意见)第29条规定: 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须程序。
公民下落不明,符合申请宣告死亡的条件,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经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但利害关系人只申请宣告失踪的,应当宣告失踪;同一顺序的利害关系人,有的申请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则应当宣告死亡。
4、死亡宣告的撤销。
(1)条件:
被宣告人重新出现或确知其下落,
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不受顺序限制),
人民法院依法撤销。
(2)宣告死亡撤销后的效力:
财产关系的效力:返还财产,保护善意第三人。(民法通则25条)(民通意见39、40条)
人身关系的效力:婚姻、收养关系(民通意见37、38条)
6、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异同
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十八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也可以判决或者调解延期给付。
《侵权责任法》第33条: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没有过错的,根据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人适当补偿。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1)权利能力是可能性,权利是现实性;
2)权利能力包括权利与义务,权利不包括义务;
3)权利能力是主体资格,与主体不可分离,所以权利能力不能被限制、抛弃、转让和继承;具体权利可以与主体分离。
(二)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
1、自然人权利能力自出生之时开始 。
2、出生时间的确定。以实际出生时间为准。
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A、完全行为能力人B、限制行为能力人C、无行为能力人。
具体看:
自然人
一、自然人的概念
(一)什么是自然人?
民法上的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规律出生并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对自然人概念的理解
1、具有自然法、伦理学意义:是基于自然规律产生并依靠自然环境生存的理性人。
2、具有法律意义:是法律上具有主体资格的人。
(三)自然人权利能力的终止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因死亡而终止。民法上死亡分为自然死亡与宣告死亡。
1、自然死亡(生理死亡,自然死亡)
(1)自然死亡的判断。事实死亡(心脏、呼吸停止)。
(2)时间确定:以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为准;非正常性死亡,以有关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书的时间为准。
(3)相互有继承关系的人同时死亡的情况。
用“自然人”概念表示民事主体说明:
现代立法将自然意义上的人与法律意义上的人合为一体,人生而为“人”(主体),既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又是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和保护,是对把人不当人制度的否定。自然人的概念表明人的无差别性。
(二)自然人与公民概念的区别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四、自然人的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的行为能力的意义
1、概念:是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履行义务的能力(行为资格)。
2、行为能力的制度价值:对人的权利能力的保护,维护交易秩序的需要。
3、判断行为能力的标准:以意思能力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力、判断力和行为后果的预见力)。
准确的判断方法是个案审查,但不具操作性。故对一般人采抽象判断标准:年龄+智力(是否正常)。对智障人采个案审查制。
2、宣告死亡(推定死亡)
法院通过一定方式推定失踪人死亡的一种制度。
三、自然人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
(一)民法规定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意义
保护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有利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宣告失踪制度
1、概念: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居所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限,经其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并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的法律制度。
《民法通则》第133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最高法院《民通意见》第161条: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十八周岁,在诉讼时已满十八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没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权利能力也称为“人格”。
罗马法人格学说的几点启示:
(1)生物意义的人与法律意义的人是不同的概念;
(2)生物意义的人要成为法律上的人须具备人格;
(3)人格具有法律属性,法律可以确认生物体为主体,也可以确认非生命体为主体。
2、权利能力概念的价值:
1)是法律上具有主体资格的标志。
2)是享有具体权利承担具体义务的前提。
② 财产代管人权限:完税偿债(对其他主体利益的保护)。
4、撤销宣告
失踪人重新出现或确知其下落;
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
人民法院撤销失踪宣告。
撤销的后果: 财产代管人取消,财产管理权复归本人。
(三)宣告死亡(也称拟制死亡、推定死亡)
1、概念:
是指自然人失踪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审判推定其死亡,宣告结束以其生前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制度。
1、自然人是私法上主体的概念,其范围广,包括本国公民与非本国公民,具有开放性。
2、公民是公法上主体的概念,与国籍和政治有关,其范围窄,仅指一国公民,具有封闭性。
我国《民法通则》中的“公民”一章,适用本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二、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主体资格)
(一) 权利能力的意义
1、概念:权利能力指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无继承人的先死亡;如果各个死亡人都有继承人,如果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如果各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4)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
① 权利能力终止。
② 继承开始、遗嘱生效、婚姻关系终止、死者人身保险请求权效力发生,死者家属发生抚恤金请求权等。
(二)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分类(分类表自己总结)
注意法律的例外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纯获利益的行为。
最高法院《民通意见》第6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合同法》第47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证据证明:出生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开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3、确定出生时间的法律意义。
权利能力的开始(主体资格),享有接受遗产、接受遗赠、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可能性。
4、胎儿利益的保护问题。
未出生的胎儿无权利能力,但各国立法均规定,胎儿出生后可能享受的利益法律均以保护。
(1)相同点:均是对失踪人法律资格的宣告,均保护失踪人利益和相关利害关系人利益。
(2)不同点:
① 规范保护点不同(宣告死亡涉及失踪人配偶和近亲属的人身权、继承权的保护,宣告失踪则无);
② 法律要件不同(时间要求不同,申请人有无顺序不同);
③ 法律效力不同(宣告死亡推定失踪人自然死亡,以失踪人住所地为中心产生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宣告失踪仅产生财产的代管和债务的清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