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课件(实用)
(3)在粗糙_c_ā_o___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
颗粒却逐渐变细了。
(4)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___形文
字更困难些。
xiē
(5)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______裂的形
象……
jūn
结合语境,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海水干涸、石头粉碎。 形容历时久远。这里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B.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C.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D.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这里指裂开许多缝子。)
逻辑顺序
生动有趣
下列对句子的说明方法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D )
A.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 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打比 方,形象生动地写出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B.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 的岩石。(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岩石形成的时间之久。) C.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 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 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例子,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人对岩石 的破坏作用更大。) D.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义、钟鼎文或者楔形 文字更困难些。(作比较,说明读懂岩石上的记录困难之大, 是基本不可能读懂的。)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 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 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 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 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岩石形成过程的漫长。
打比方,把岩石比作书页,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说明了岩石新生时的形状,增强趣味性。
(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但 本文是原意。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选择
1.本文文体是( ③ ) ①记叙文②议论文③说明文 2.从说明对象角度看,本文属于典型的( ① ) ①事理说明文 ②事物说明文 3.本文显著的的语言风格是( ② ) ①幽默诙谐②生动有趣③平实 4.哪一项不是本文说明的内容( ② ) ①岩石有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②火山岩的形成过程 ③岩石记录地壳的运动
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 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赏析第7—14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描写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 受到的破坏,富有画面感,增强可读性,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动形象 具体准确
←表达效果
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
条理清晰
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
举例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 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 度可要快多了。
这个句子就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一个山头被兰 新筑路队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的例子,将地质作用和人对岩石 的破坏速度作比较,具体充分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之大, 我们不能忘掉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绝对,与事实不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
严密性。
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 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本文是(科普文)最明显的语言特色是什 么?
生动有趣
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拟人、比喻、排比
常用修辞方法的答题格式
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内容
小结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 一种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
考考你的记忆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 )说明文,文中的主要
说明内容是( ),也让我们明确了明白了(
)
的重要意义。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语言
(
),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事理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研究岩石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第一课时
琥珀
三叶虫化石
导入新课
我们熟悉的树,会用(年轮)记录时间。那么,岩 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从《时间的脚印》一文 中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 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爬”还形象地表现了冰河缓慢前进的情景,易于读者理解, 而且饶有趣味。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 “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 它,雨打着它……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 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拟人的修辞手 法,强化了自然力与岩石的敌对性,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 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排比运用,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
生物破坏 人为破坏
(15-18)岩石生成的过程是什么 ?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沉积 — 重压,胶结— 重新生成岩石
这种岩石叫 沉积岩
(19—21)岩石如何表示时间
1.大约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代表3000-10000年的时间。 岩层厚度
2.岩石最初形成的时候,最早形成的在最下面。 (生成顺序)
3.岩石层生成以后,平卧的岩石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 地壳运动
(22-29)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
地壳的活动
气候的变化 古代生物状况
举例子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19—29)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2.岩石保存了很多历史痕迹。
读30—31段,说说研究岩石有什么意义?读请谈谈你 从中得到的启示。
逻辑 顺序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部分(1〜4)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之一。
第二部分(5〜29)
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 两 ) 层:
(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0〜31) 增 寻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加 找
整体感知
正文之前引用高士其的诗,是否多余?有什么用意? 不多余。是文章的引子,扣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师简介高士其)
独句(有时是设问句)段的作用
作用:过渡(承上启下)总,起下文 总,结上文,
提示下文重点内容, 标示层次结构, 使文章脉络清晰 , 便于阅读理解。
应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
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哪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 还综合运用了很多种。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下定义(化石), 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格式
运用.......的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地说明了…...(内 容:......事物的特征或具体事理
举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摹状貌 下定义
具体充分
2.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可以记录时间
读懂岩石
了解自然
重大意义:增长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逻辑顺序
作业
1.完成练习册:“预习自测”;“课时作业”选择题 2预习: ①说明方法有哪些种?本文运用了其中的几种?找出 出来,举例说明其作用。 ②找出本文语言生动的句子,从用词和修辞方法体会 其作用。
时间的脚印
知宝 识藏
区别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顺序是针对所说明的内容而言 的。
说明文的结构是针对整篇说明文而 言的。
1.第一部分举例了哪两种可以记录时间的事物?
岩石
铜壶滴漏(水滴)
第二部分思维导图
第6-14段,回答问题
1岩石运动的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2归纳一下岩石被破坏的因素(3个) 自然作用 :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 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水流的冲刷,冰河的 移动等
作者旨在向读者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了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说 明方法。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对文章的说明起到了具体、 准确、具有说服力等效果。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 作比较,作引用,作诠释,下定义, 摹状貌。
综合运用原则:一种为主,多种兼用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 石。”,“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大约”表示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 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如果去掉“大约” 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语气太
三个并列短语构成什么句? 说说“冲”“爬”的妙处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 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 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运用了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 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冲”“爬”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洪 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势不可挡的威力,增强了表现 力。
作者简介
读一读,写一写
腐蚀( shí) 浑浊( zhuó ) 山麓 ( lù )
粗糙( cāo) 龟裂( jūn ) 刨刮(bào)
海枯石烂( kū ) 楔形文字( xiē )
掸( dǎn) 沙砾( lì) 帷幕 ( wé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