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小树快快长》
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
1、运用废旧的挂历纸等材料制作立体的树。
2、认识树的结构特点,了解树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激发学生爱树、爱家园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树的立体制作。
难点:树的立体重把握。
教学准备:教具:各种树及小树林的图片、投影、或课件。
学具:废旧的挂历纸、彩纸、剪刀、浆糊。
教学设计
(一)观察感知
1、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小树林去玩,想去吗?
2、欣赏课件:美丽的小树林(小朋友在树林做游戏,看到有各种漂亮的树,还有小动物及鸟叫声。
)
3、你喜欢刚才的小树林吗?你觉得这个小树林漂亮吗?引导渗透爱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情感。
(二)讨论赏析
1、小树林里举行树木的选美比赛,想请我们小朋友做评委,你们愿意吗?欣赏各种形状颜色的树。
2、请小评委评出你认为最漂亮的树,并说出你的理由。
3、小结:每棵树都有它不同于别的树的美丽的地方,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可爱的地方。
(三)自主表现
1、我们来造一片小树林吧,让它们陪我们小朋友一起成长!
2、我们该怎么造小树林?① 可以用什么材料做?② 我们怎样让小树站起来?树干做成圆柱、圆锥等立体形状,或者在底下折出一块站立。
③ 我们怎样让小树变得漂亮或者?各种形状的树冠、树叶,可以折、用剪刀剪、撕、粘等。
选用颜色漂亮。
鼓励大胆特别的想法。
④ 怎样变成一片小树林?合作。
把小组里几个人做的小树放在一起。
小组先讨论分工,我想做一棵怎样的小树。
3、师生制作小树,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摆成一片小树林。
注意摆的位置分布合理。
(四)交流评价
1、组员评价哪棵小树是最漂亮的,或者最特别。
2、组间评价你认为哪一片小树林最漂亮?
3、师评发奖发给最佳团体奖。
奖励最漂亮小树林的小组成员。
发给最佳个人奖。
奖励制作最漂亮的小树的小朋友。
发给创意奖。
奖励想象丰富特别的小朋友。
(五)总结
一起把小树林合成一片全班的大树林,每一棵小树代表一个小朋友。
让小树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在集体中快乐的成长。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运用废旧的挂历纸等材料制作立体的树,认识树的结构特点,了解树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爱树、爱家园的美好情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去年的美术学习,对美术有了一定认识,知道美术不只是画画,还有制作、欣赏。
学生对美术有了一定兴趣,学生比较活跃。
由于学生年龄小耐性差,因此对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
效果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欣赏身边美的事物,美的树木,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在欣赏中发现美。
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树的外形形状各异,可以概括为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锥形等几何形和不规则形。
学生学会运用废旧的挂历纸等材料制作立体的树,认识树的结构特点,了解树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爱树、爱家园的美好情感。
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共有18课,一年级美术教学计划分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
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比重大,主要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技能的探索。
观评记录
课前老师学生准备到位,老师和学生提前问好,学生用书和课上所要用的资料准备好。
开始上课,教师以欣赏什物组合立体造型的作品导入今天的课,学生们认真观看,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们回答很是积极,整堂课学生还是比较积极参与的。
赵老师: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合理,通过谜语导入,使学生对瓢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层层深入,密切联系生活,采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
教态自然,教学基本功扎实,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体现,能够照顾大部分同学的听课状态。
刁老师:本节课的作品展示是亮点,能够贯穿于整个课堂,在作品展示的环节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进行师评能够体现美术课堂评价的本质。
许老师:以上都总结的很好,我想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学生的课堂纪律过于放松,导致整个课堂有些松散。
其次,时间安排不是很恰当,最后学生作品展评的时间过短。
评测练习
1、我们该怎么造小树林?
2、我们怎样让小树站起来?树干做成圆柱、圆锥等立体形状,或者在底下折出一块站立。
3、我们怎样让小树变得漂亮或者?各种形状的树冠、树叶,可以折、用剪刀剪、撕、粘等。
选用颜色漂亮。
鼓励大胆特别的想法。
4、怎样变成一片小树林?
合作。
把小组里几个人做的小树放在一起。
小组先讨论分工,我想做一棵怎样的小树。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欣赏身边美的事物,美的树木,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在欣赏中发现美。
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树的外形形状各异,可以概括为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锥形等几何形和不规则形。
本课抓住这些特点要求巧妙运用各种挂历纸、彩色纸等材料制作立体的树。
在导入阶段我采用了创设情景与问题设计相结合的方法。
本课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法表现生活中观察到的树,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在造型活动中参与和探究。
我特意安排了:欣赏感知——探究方法——自主表现——交流评析的教学过程。
并让评价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敢说、想说、勇于想象、大胆创造,使表现手法多样化。
但由于条件所限,若能组织学生到野外树林中置身其境亲自体验情境,那就锦上添花了。
课程标准分析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
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
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
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
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
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