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山虎的脚人教部编版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教学难点:学会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爬山虎的脚,同时学习“虎”字。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注意“重叠”的“重”是多音字,读作chong;“触着墙”的“着”应读zhuo(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词语。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生长的地方爬山虎叶子脚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段。
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2.小组讨论:(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五)讲读第二自然段l.出示图片,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3.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三)讲读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
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3.小结: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
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六)指导背诵全文(七)总结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八)课外练笔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附: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爬山虎的脚|人教(部编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质疑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 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段讲了什么?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检查自学情况1、小组内互检。
教师出示检查要求:请同学们按照以下的步骤在小组内互检,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
检查完请坐好,在心里记一记黑板上的词。
1)、组长出示卡片,叫组员认读,每个组员读一个词,大家给他正音。
2)、每人读一句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一起说说段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小黑板词语: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读一个词,其他学生跟读。
我们要注意下面的字(一边讲一边用红笔标出关键字。
):“均匀“是前鼻音,重叠的重念“chóng”,是多音字还念重量的重,叠字的下面是“且”,茎字的第四笔是横折撇。
2)、检查读文:下面老师分别找几个同学读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大家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词语,再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读文,正音,说段意。
教师简单地书写段意。
(攀援生长,叶的特点,脚的特点,怎样爬,脚的特点。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板书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你能用“课文先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地描写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细致地学习课文。
(四)提出问题1、出示大问题教师大声读: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爬山虎叶和脚的句子,体会叶和脚有什么特点;用“﹏”划出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体会爬的过程;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再用“?”标出你弄不懂的问题。
先独立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
注意,是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如果你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要在组内交流了。
2、学生独自读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学生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参加,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5、学生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预设: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细丝怎么一弯曲了,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五)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师:好,同学们的问题很有深度。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学习叶的特点,(板书:叶)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画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叶的特点:1、全班交流,教师点拨(1)、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一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这是叶的颜色特点。
(板书嫩红嫩绿,)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
还有别的特点吗?(2)、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二句和第三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是说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
(板书新鲜、朝下、均匀、无叠、无隙)师导语:(指着板书,是的,爬山虎的叶子不仅緑得新鲜,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就像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画。
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一生回答:是第二段的第四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板书波纹好看)引导: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学生出这一句写法上的好处。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板书形象、生动)师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
板书(细心观察)2、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
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
(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0《爬山虎的脚》人教(部编版)10爬山虎的脚导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