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叶澜--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这是今天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百期讲座,邀请叶澜教授所做的一个报告。
真是有幸,恰逢第一百期,我们才有幸又得以聆听叶教授的精彩演讲。
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我们看到有的人被时代的浪推着走,有些人茫然无措不知怎么走。
那么在如此复杂的当今社会里,教育是什么?教师是谁?叶澜教授将从以一四个方面来解读“教育”:基于逻辑的判断基于历史的审思基于现实的反思基于超越的重建一、基于逻辑的判断1.1汉字从甲骨文来判断,教强调内容,育则强调内在的蕴含和生成。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1.2定义表达<中国在百科全书.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此定义把教育定义为“活动”,把人没有当成独立的个体,而当成了笼统的人。
另外,“凡是”一词的使用混淆了教育与教育影响的概念。
<美利坚百科全书>“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术得到提高的过程。
”突出了“个人”,而且把教育看成了“过程”。
但教育应不仅仅是观点和技术的提高,忽视了教育的思想性和道德性。
德沃尔夫岗.布列钦卡“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为。
”“尝试”一词,强调了主观意识和目的性,包含了对过程的探究和对结果的追求。
其局限性在于“人格”一词。
1.2.2明晰定义的认识目标划界:提示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特征,区别“教育”与“教育影响”涵盖:教育的全部实质。
1.2.3重新定义(描述性)“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3基本要素1.3.1格为社会活动的教育构成人:包括教育者(谁教);受教育得(教谁)事:包括价值目标(为何教);内容(教什么);过程与手段方法(如何教);结果(教成如何)现代教育问题是:大部分关注了“事”而忽视了“人”。
对学生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经历,思维及学习方法等,没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遗忘了“教育”。
二:基于历史的审视中国历史上教育的三次大转变(社会演化的综合效应)。
2.1原始社会:教育的产生从溶于生活到别于生活。
(第一次)2.2古代社会:学校的产生与发展(第二次)学校:独立的教育形态的出现。
学校制度的演变:私学到官学到科举中国教育学的思想源头:教育思想与文献的积累。
*诸子教育理论的记载<论语><孟子><荀子>程朱理学黄宗羲*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专论<学记><师学><学校>*用于教学的教科书系统2.2.4中国古代独特教育传统的形成。
X 法自然立礼教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尽人之性,与天地参)易经: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王夫之:“天之生物,其化不息。
”“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日新月异,生生不息。
)“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前社会上掀起一阵国学热,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要持审慎的态度。
当我们对一件东西强烈需要时,说明它是当代社会的稀缺。
但是不能全盘化,绝对化,唯一化!X 尊师道化民俗<学纪>“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关于“诲人不倦”我们时时在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要关爱学生。
但关于“学而不厌”,似乎已经忘却了。
时代在发展,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注定要一生学习。
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职业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成长。
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即终身学习,自我成长才是防止职业倦怠的根本。
X 重学思强践行<论语>“学而不学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夫之“教必著行。
”思,是人要有学的需要。
然后行,去学,在学中检验自己所思。
醒,是反省,内化,内心成长的过程。
通过反省才能形成新的学的需要。
除了现有的知识,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
X 贵自觉成君子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所欲,不逾矩。
”孟子: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3教育的近代转型与发展(第三次)近代废科举,兴学校;西方教育思潮与理论的主流化学制的成型与延续;课程分科,教学内容增加自然科学与人文史地;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
2.4审视历史之所得中国教育传统精神与中西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目前社会上英语教学愈一愈早,这咱现象,要慎之又慎。
童年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极为重要。
而中文文化功底以及对语言文字根源的理解,将决定能否与外国人进行文化交流意义层面的沟通。
班级教育使我们淡忘了学生具体的个人,有自己的经历,喜怒,特长,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们开始“造人”,而不是“育人”了!!三、基于现实的反思中国教育正处于第四次大转型。
3.1 社会转型是教育转型的外在依据。
有其国际背景与国内背景。
3.2 近代教育传统弊端日益显露在外,教育转型的内在需求。
3.2.1制度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离。
3.2.2“分多合少”的学科教育模式局限人的思维方式。
3.2.3 重知识传授、记忆、重现的教学妨碍学生智慧,个性与创造力的主动发展。
3.2.4重教育外在功利价值,轻孕育生命直觉内在价值,无助于当代青少年的人格力量的形成与生命价值的实现。
人要敢于直面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人是有能力的,是智慧的。
(对把学习当成一种保护,当成一种逃避踏入社会,从而不停追求高学力的人的鼓励。
)当代社会要求人的思维方式要变--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本质!四、基于超越的重建@超越是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超越是对事物内在的规定性的重新把握@超越是已有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提升与重建4.1超越1:教育价值重建:从外在工具价值到内在生命价值。
4.1.1价值优先是事理的原则4.1.2在社会转型阶段,教育的价值是社会与人的更新性再生了4.1.3教育是通过直接对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效果实现社会价值--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来体现的。
4.1.4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的超越,二者内在统一。
4.1.5只有社会发展到以追求人的价值为本之时,教育才能将人的发展视为根本的和最高的价值。
教育是不能靠等,不能等一切都成熟了才来做教育。
教育应该促进社会的成熟与发展。
孩子懂得尊重人,关爱人,懂得人的价值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4.2超越2:教育目的的重建:从养成适应现成社会的人走向培养生命自觉的人。
4.2.1 教育目的是教育价值取向转换成教育策划起点,核心是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
4.2.2人的生命自觉是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的内在力量。
当代社会要求每个人提高生命自觉。
不能靠外部事件提供成长的机遇,这样的人是不会真正成长,要自觉地把握,世界不会把什么都呈现在你面前的。
4.2.3“生命自觉”是人的精神世界能量可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
它不仅使人在与外部世界沟通、实践中具有主动性,而且对自我的发展具有主动性。
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内在力量,生命自觉成长!4.3超越3 教育内容之重建,从分析,专业性培养走向综合,融通。
4.3.1“生命自觉”非生而育之,而是在人与世界的沟通中实现。
4.3.2培养生命自觉的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为学生提供能与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世界沟通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外世界既区别,又通融,且能相互转化的认识世界和形成健全个性的能力。
4.3.3教天地人事,是这类教学内容的特征式表达,是教学内容意交上科学与人文,具体与抽象对立的超越。
创造性是指人面对陌生世界时所产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困境中活得精彩的人才是具有创造性的!!4.4超越4:教育过程之重;从单向、预设走向双向、生成4.4.1育生命自觉之人的教育过程,尤其关注学生的主动投入与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创造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双向互动和实现动态生成的可能,是对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继承与发展、接受与创造对立的超越。
4.5教育评价之重建:从重“事”,生“诊断”,走向重“人”,重“发展”。
实现同“事”与“人”,主观与客观对立的超越。
结束语:“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需要教育者对教育的自觉、人生的自觉、教育创造的自觉。
在教育的创造中丰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的自觉和提升,是教育这一事业对于教师个人的最高的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