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分层设置作业的规定

关于分层设置作业的规定

关于分层设置作业的规定
为了促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好文化课基础,提升能力,分层教学已是一个命题,目前分层教学教师因种种原因,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而对分层训练,分层作业设置关注较少,一方面涉及到学生分层标准的规定,二是设置的作业训练缺少整合,使训练重复、无效、导致学生应付作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整合作业,达到训练的有效化,使作业的功能真正实现。

一.整合作业的必要性
课堂学习是一个限时的班级集中学习过程,学生的在校学习也是一个限时的学习活动。

当我们在实施“导学稿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时,因为将预习前置,集中置于课前,先一天下午自习进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按照老师的预习指令,以自主学习为主,把相关的教材感知,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等在预习时已完成,在上课时,重点通过具体的“题例”“问题”来进行研讨,交流、提升学生的能力,带着问题学习研讨,通过对“典型化”“文眼”“重点知识”的强化训练,显示在小组黑板上,导学稿上。

此时,就某节课而言,训练已经有一定进展,但后续的书面作业和同步的配套练习学生要完成,一方面书面作业与配套练习册是否是有机的互补值得思考,另一方面,晚自习全部进入预习后,作业尚可在饭后完成,而练习册在何时完成,如果晚自习真正进行预习状态,练习册真没有时间完成,初一、初二涉及科目不是很多,初三课程多,且练习册题设计梯度大,有些题教师不讲不指导,学生会出现“为完成练习册而传抄”的现象,因此,作业训练题不整
合、不优化、不分层、必然会使训练低效或无效。

二.整合作业的系统性
按照导学稿→书面作业→配套练习的过程,优化导学稿设计,导学稿在设计时,就要系统考虑,书面作业于配套练习册上的训练题,导学稿要“典型化”“类型化”“精炼化”,书面作业是基础题+稍有难度的提升与拓展题,而配套练习册则要求基础训练全做,能力训练,提升与拓展题分层处置,这样让学情不佳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补正导学稿和书面作业上的基础题,避免基础题未弄懂,提升题与拓展题乱炒,总之,将这三部分训练作业有机的融成一个整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合适”的有效训练。

三.整合作业的具体规定,因为文科作业是识记性多,因此要求全收全查或全阅,而数、理、化作业则按以下标准去做:
1.导学稿上的训练要求全做全查、尤其对学情较差的学生教师,
小组长要给予帮助,这是作业训练的基础。

2.书面作业可设为A、B等,给能力较弱的每班约班级学生数的
10%--20%的学生设为B等,只完成基础训练(具体:初一不
超过10%、初二不超过15%、初三不超过20%)。

3.配套练习册初一、初二只分为A、B等(且初一的B等级不超
过班级学生数的10%左右,初二不超过15%左右,初三则可分
为A、B、C三等,A等全做全查,保证不低于60%,B等不
超过20%,删做部分难度较大的题,基础题全做,C占全班
人数的20%左右,只要求完成基础训练,其余可选作。


四.具体操作要求
1.A、B、C三类作业,必须在练习册封皮上标清,且收交时,要
求科代表分类收交;
2.B等与C等的规定不做题,由老师将学生分类标准上“选做题”
三字,学生量力而行,不做也行,做了更好,在选做字样上盖教师私章;
3.教师阶段性的可把学生动态地予以调整,尽可能保证有更多的A
等,同时可适度调整,如B等中进步大的升为A,C等中进步大的升为B,A等中能力差的降为B,B等中能力差的降为C,但无论如何不能突破规定的比例;
说明:此办法为试行办法,根据实施情况,为了真正达到训练“有效化”的目的,可适时进行修订。

宁县早胜初中
2014.04.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