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顶管施工工艺标准

顶管施工工艺标准

顶管工程与开槽施工相比较,其所具备的优势有:土方开挖和回 填工作量减少很多,不必拆除地面障碍物;不会影响地面交通;穿越 河流时既不影响正常通航,也不需要修建围堰或进行水下作业;穿越 铁道时也不影响铁路交通通行;消除了冬季和雨季对开槽施工的影响; 不会因管道埋设深度增加而增加开挖土方量;管道不必设置基础和管 座;可减少对管道沿线的环境污染等等。近几年来顶管在管道施工中 的采用日益增多,尤其在市政工程中。
2
2
γ-土壤的重度(KN/m3)
h-天然土壁后背的高度(m)
φ-土壤的内摩擦角(0)
C-土壤的粘聚力(KN/m2)
各类不同土壤粘聚力可翻阅相关规范查找
4.5.3 顶进设备安装
根据地质勘探的结果确定管线穿越的土层进行最大顶力计算:
计算公式:P=fγ D[2H+(2H+ D) tan2(450- ϕ ) +ε/(γ D )]L
200t 以上时采用护口铁保护管口。
4.5.4 工作台提升架及棚架的安装
4.5.4.1 工作台
工作平台采用 4 根长 12m,I50 工字钢为主梁,上铺 15cm×15cm 方 木,方木长度根据工作坑顶尺寸选用。所有方木铺平挤严后,用扒钉
全部扒牢,然后安设活动平台。
4.5.4.2 提升架与棚架
顶管工程下管、出土的工作支架采用定型顶管支架,在四脚外侧焊 防滑挡托,横向拉杆要齐全,安装要平且保证拉杆能充分拉紧,以保 证架子的稳定性。工作坑地面处三面用架子管焊出围栏。四脚架采用 D=159 型号,先在地面上组装好四根腿柱及顶部穿杠,挂好定滑轮及钢 丝绳,再用吊车吊起人工定位焊住。提升设备采用两台卷扬机;一台 为下管使用,另一台为出土使用;出土可使用 2t 卷扬机即可,下管则 根据管径大小、重量选择相应的卷扬机。卷扬机安装应牢固、线路清 晰,滑轮应转动灵活。 4.6 复核导轨面高程
导轨安装好以后,要用水平仪复核导轨顶面的高程。符合设计坡 度要求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4.7 下管就位
下管前检查管子有无破损及裂纹,起重设备检查、试吊确认安全 可靠方能下管。第一节管子下到导轨上,测量管子中心线及前端和后 端的管底高程,安装合格后方可顶进。 4.8 管前挖土与顶进
首节管下到导轨上应测量其高程、中心是否符合要求,确认合格后 方可顶进。每顶进 30cm 要量测中心、高程一次,及时、细致操作,防 止出现偏差。正常顶进时每 50cm 即对首节管前后两端用水准仪和经纬 仪测量一次。
2
P-计算总顶力(KN)
γ-管道所处土层的重力密度(KN/m3)
D-管道的外径(m)
H-管道顶部以上覆盖土层的厚度(m)
φ-管道所处土层的内摩擦角(0)
ε-管道单位长度的自重(KN/m)
L-管道的计算顶进长度(m)
f-管壁与土间的摩擦系数
顶管工作坑内顶进设备侧面示意图
考虑到顶管顶进采用人工在管前端开挖,管
(PS03-07)混凝土管企口接口做法
橡胶垫

a2
橡胶圈

顶进方向
a1 A
顶进法施工
说明: 1、单位:mm 2、a1、a2值根据管材样本确定,一般为8 ~15。
嵌缝材料 8 4
a 聚硫或聚氨脂密封膏
4.1.4 管道压浆
管道顶进完成及检查井施工完成后应对所有管线进行压浆施工,通
过每节管道预留的压浆孔进行压浆,以防止管道顶进施工管顶超挖后
采用人工挖土顶管施工工法(国外称刃口推进工法,与我之所用 方法不同之处为其使用了刃口工具管),详细如下图所示
4.1 顶管工艺施工过程主要工序 4.1.1 工作坑及其布置
工作坑是顶管施工操作的场所。要在坑内布置千斤顶、导轨等设 施。排水管道顶进的工作坑,通常设在检查井位置。工作坑安排为单 向坑、双向坑、转向坑、多向坑、交汇坑、接收坑等。工作坑纵断面 形状有直槽形、阶梯形、平面有矩形、圆形不等。土质不稳定的工作 坑壁应支设支撑,松散或饱和土层,经常采用沉井方法或连续壁方法 修建工作坑。
5cm厚大板
30#工字钢盘撑
20#工字Leabharlann 立梁30#工字钢扫地撑顶管工作坑断面图
4.5 顶管工作坑设备安装 4.5.1 安装导轨
基坑底铺设碎石,其中埋设 15cm*15cm 的方木做枕木。安装要牢 固可靠,以保证管子的顶进过程不会产生位移。枕木安装高程严格控 制在低于管外底高程 1~2.5cm,枕木长度比导轨外缘两边各长出 30cm, 导轨高 100mm。
根,中间两根以中心线两侧离顶管管外壁 40cm 各设一根,以便管道入
土时不切割立梁,由地面以下 0.8 米设第一步盘撑,往下每 1.3~1.5m
设一步盘撑(其具体高度由开挖工作坑深度而定),但必须要高于管外
顶 15cm。盘撑采用 I30 工字钢、八字撑上两步采用 I25 工字钢,八字撑
不得短于 2.5 米。最下一步撑位于导轨下 5cm 处,工作坑具体如图。
工作坑内基础,为了防止工作坑地基沉降,固定导轨、使顶管位 置方向准确,应在坑底修筑基础或加固地基,常采用碎石、砼或钢筋
砼基础,对土质密实地基,可采用方木基础。 4.1.2 管道顶进
人工挖土顶管法采取“先挖后顶,随挖随顶”的原则。 施工时,首先选择工作坑位置,开挖工作坑。然后按照设计管线 的位置和坡度,在工作坑底修筑基础,基础上设置导轨,管子安放在 导轨上顶进。顶时前,在管前端开导轨上顶进。顶进前,在管前端开 挖一个深约 30-50 厘米、断面形状与所顶管道相似的坑道,然后用千 斤顶将管道顶入,经多次开挖及顶进的循环。一节管顶进后,再连接 下一节管子继续顶进。千斤顶支承于后背,后背支承于土后背墙或人 工后背墙。
基坑开挖尺寸还应包括支护设施尺寸在内,以上公式均为计算工作空
间。顶管工作坑尺寸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去掉了一些次要的
空间,以此减少工作坑开挖工作量。
4.4.2 工作坑开挖及支护
顶管坑开挖方法及支护设施选择应根据当地土质情况进行验算
后,制订详细施作方案,在工作坑深度超过 5m 时应邀请相关岩土专业、
排水管道顶管施工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顶管施工是一种不开挖沟槽而敷设管道的工艺,它运用液压传动 产生强大的推力使管道克服土壤摩阻力顶进,故称顶管法。它可以解 决正常排水管道中无法进行的施工,例如穿越铁路,城市重要道路, 大型地下设施、建筑物等。顶管工程的工作过程包括选择工作坑位置, 开挖工作坑,修筑基础,基础上设置导轨,安放管道在导轨上,用千 顶将管道顶入,一节管顶完再连续下另一节管子继续顶进。千斤顶支 承于后背,后背支承于土后座墙或人工后座墙。
3、施工准备
3.1 技术准备
认真学习和研究施工图纸及相关的施工文件,了解设计意图和要 求,进行图纸会审。在设计交底时提出疑问,并根据设计交底修订施 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计划。
组织施工人员认真学习施工技术文件,了解施工范围、管道沿线的 地形、地貌、地质水纹条件及各种原有设施,掌握施工工期、顶管施 工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及要求、安全措施等,并向施工队伍进行顶管 施工技术交底。 3.2 材料准备 3.2.1 管材:管材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生产厂家生产,进场时应有出场合 格证或出场检验报告;管材混凝土外表面应平整,无蜂窝麻面,回弹 检测强度应不小于该管道混凝土设计强度。管道接口处护口铁应符合 规范要求;承插口处不得有缺棱掉角。每节管道压浆必须标准通顺。 3.2.2 工字钢:工字钢应用于顶管工作坑支护。应保证整体无裂缝,表 面锈蚀情况不可太严重,进场工字钢型号必须与施工方案中要求型号 相同。 3.2.3 大板与方木:大板与方木也是应用于顶管工作坑支护。大板必须 为平均 5cm 厚板材,长度一般为 3m-5m,宽度 20cm-30cm 为适宜。方木 最少取 15cm×15cm×5m 大小。两种木材均不得有严重蚁蚀及虫蛀情况。 3.2.4 水泥:水泥应采用合格厂家生产的 32.5 强度以上硅酸盐水泥。 进场后应对水泥进行取样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3 机具准备
结构专业专家召开论证会议后进行施工。
顶管工作坑与接收坑支护采用工字钢圈梁结合的方式支护,土方
开挖机械与人工配合,机械挖工作坑至 2 米深后采用人工配合挖除。
钢木组合支撑:立梁采用 I20 工字钢,栽立梁要顺直工整。长度比 工作坑深 0.6 米,布置如下:工作坑长向间距为 1.5 米 1 根,横向 2
宽度
B=D1+S
B--工作坑的底部工作宽度(m)
D1--管外径(m)
S--管两侧操作空间(m),一般每侧 1.2~1.6
长度
L=L1+ L2+ L3+ L4+ L5
L--工作坑的底部开挖长度(m)
L1--管节长度(m)
L2--顶镐长度(m)
L3--出土工作间长度(m)
L4--后背墙的厚度(m)
L5--稳管时,已顶进管节留在导轨上的最小长度(m)
高齐平,后背墙平面应垂直于管道中心线,方木前埋设立铁三根,间
距 1.0 m,横铁高度要与顶镐高度相同。
核算后背受力宽度,应根据需要的总顶力,使土壁单位宽度上受
力不大于土壤的总被动土压力。后背每米宽度上土壤的总被动土压力
的计算公式为:P=0.5γh2 tan2(450+ ϕ ) +2Ch tan(450+ ϕ )
主要机具:千斤顶、油泵、顶铁、与管材相应半径护口铁、导轨、 枕木、卷扬机、水泥浆搅拌机、压浆机 3.4 施工场地
顶管施工场地应平整、压实,场地大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裁定, 使用围挡与外界进行隔离,围挡预留大门,便于管道进场及出土运土。
施工围挡四周应设置明显警示标志,提醒过往人员或车辆注意安全。
4、施工方法
顶部位最大超挖量宜控制在 1.5cm 左右,管
底部位 135°范围内不超挖,因此,计算最大
顶力时只考虑管道自重及土的侧面土压力
超挖示意图
和管道与土的摩擦力即可。 根据顶力计算设置顶镐数量,如有两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