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生理第一部分:HPO 轴组成及相关激素女性自青春期到更年期,生殖器官出现周期性变化,称“性周期”。
由于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为月经,因而称“月经周期”。
这种周期性变化,是通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 轴)内分泌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作用来调节的。
一、下丘脑性激素下丘脑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内分泌调节方面有重要作用。
下丘脑的内分泌机能主要集中在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等基底部的“促垂体区”。
其中的神经细胞将神经信息(动作电位)转化为激素信息,起到换能神经元的作用,被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神经肽。
下丘脑也受其他激素及化学物质影响,尤其是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影响,也受脑其他部位的调控,通过神经降压素、P 物质、脑啡肽;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的影响。
(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为调节生殖功能的主要激素,于1971年人工合成,其化学结构为10肽化合物GnRH 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5~6分钟。
此激素能使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素(FSH )和少量黄体生成素(LH )。
GnRH 释放频率为0.3~1次/小时,分泌高峰之后出现LH 的释放,但是与FSH 周期释放不同步,GnRH 的周期释放机制称为GnRH 波动发生器,受性激素和神经递质影响。
* GnRH 垂体兴奋试验鉴别垂体与下丘脑病变的区别;10肽GnRH50μg 加生理盐水3ml 静脉推注,15min,30min;60min,120min 血清检测LH 。
(二)下丘脑激素的释放与抑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许多神经递质都影响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其中对生殖功能有直接作用的是3类:去甲肾上腺素(NE ),多巴胺,5-羟色胺(5-HT )。
NE 一般有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作用,多巴胺有时抑制有时促进,较为复杂,5-HT 一般为抑制作用。
此外有几种阿片类物质(如内啡肽)对下丘脑的生殖调节激素有抑制作用,其可导致GnRH 的脉冲频率减小,幅度降低。
雌、孕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即是促进阿片类物质的合成来抑制促性腺激素。
全身各组织均有合成前列腺素(PG )的功能,合成后在局部发挥作用,在下丘脑PG 可以促进GnRH 的释放,若在排卵前给予PG 抑制剂可以消除排卵前LH 的峰式分泌。
*松果体位于第三脑室顶部,是一很小腺体。
属于神经内分泌转能器,将神经信号转为褪黑素,再分泌到机体其他部位,褪黑素受“光-暗”变化的调控,对于月经周期有调控。
幼年时被破坏易发生性早熟。
成年时被破坏,则GnRH 的释放将受影响。
发生肿瘤时,常伴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状态的抑制。
二、垂体性激素垂体位于脑的基底部,与下丘脑通过门脉系统相连。
由腺垂体(垂体前叶)和神经垂体(垂体后叶)构成,各自独立。
(一)催乳素(PRL )大分子激素,有199个AA 组成的多肽。
此激素结构与生长素相似,但作用不同。
除受PIH 调节外,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 )、雌激素和5-羟色胺等对其有促进作用。
PRL 和雌、孕激素有协同作用,即促乳房发育和乳腺分泌作用。
血液中PRL 浓度无周期性变化,但卵泡中含量在月经前半期中偏高,抑制了颗粒细胞的黄素化,在黄体期则浓度降低,有利于黄体酮的合成。
(1)对乳腺与泌乳的作用:妊娠期PRL 具有进一步促进乳腺发育的作用。
前期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较高,竞争乳腺细胞的受体,使PRL 失去催乳的作用;分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PRL 恢复催乳作用。
(2)对性腺的作用:催乳素可以促进卵泡生成LH 受体,并为孕酮提供底物。
PRL 与LH 共同促进黄体的形成,而大剂量的PRL 又会溶解黄体。
(3)参与应激反应(二)促卵泡激素(FSH )促进卵泡各种细胞的生长发育,促进卵泡周围间质分化成为卵泡膜细胞,使颗粒细胞增生及细胞内芳香化酶系统活化。
(二)促黄体生成素(LH )作用于已分化的卵泡膜细胞,使卵泡完全成熟,与FSH 协同促使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作用是使颗粒细胞黄素化并分泌黄体酮(孕酮)。
卵泡成熟后LH 突然大量释放,诱发排卵。
黄体的正常功能,也是在LH 的作用下产生的。
LH 是一种糖蛋白激素,由α-亚基(与FSH ,TSH ,HCG 的α-亚基相同)和β-亚基构成。
LH 受GnRH 影响,LH 在一个恒定的基础上呈脉冲式分泌,周期为1-2小时,波动在5-10mIU/ml,雌激素正反馈调节LH 分泌,使LH 呈峰值分泌,从起始峰到峰值时间因人因周期而不同,峰值持续时间大致为4个小时,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负反馈抑制LH 很快下降,LH 到达峰值时启动排卵,约在峰值后的16.5小时排卵,此后LH 和FSH 一直受到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负反馈抑制,直到下个周期开始。
青春期启动时LH 仅在夜间分泌,白天LH ≥7.5mIU/ml时标志青春期启动;性成熟时正常月经周期LH 浓度在20mIU/ml(尿LH 维持在10mIU/ml以下为基础水平),LH 有一个分泌高峰,既排卵峰。
正常LH变化参考曲线示例0102030405060701234567891028(天)三、卵巢性激素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排卵-黄体闭锁卵泡原始卵泡最早于发育20周的卵巢中,婴儿出生后2个卵巢各自有75万个原始卵泡。
随着年龄增加,绝大部分原始卵泡瓦解消失。
从20-40岁,一个卵巢中原始卵泡降至7万个,40岁后仅有1万个;出生后初级卵泡内的初级卵母细胞维持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排卵之前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排出的次级卵母细胞,24小时内受精则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体,未受精则退化),到青春期多数卵母细胞退化,仅剩34000个。
妇女一生中大约只有200-400个卵泡能发育成熟。
在促性腺激素的影响下,每月大约有10-20个初级卵泡发育,一般只有一个卵泡可以发育成熟。
排卵后的卵泡塌陷,形成黄体,正常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大约14天,7-8天发育到顶峰,10天开始退化。
若此周期受孕,在HCG 作用下,黄体功能维持,形成妊娠黄体,直至妊娠的5-6月。
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下,卵巢主要合成并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
女性体内雄激素,也可由卵巢以及肾上腺皮质分泌。
卵泡期的卵泡内卵泡膜细胞为合成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主要场所,其酶系统能将雄激素部分地转化为雌激素。
颗粒细胞的芳香化酶系统受FSH 的作用活化,也能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黄体期上述细胞的性激素合成更为活跃。
此时内卵泡膜黄素细胞主要产生雌激素,也分泌孕激素;黄体粒层细胞的LH 受体量大为增加,主要分泌孕激素。
除卵巢外,胎盘可产生大量雌激素与孕激素,肾上腺皮质及睾丸也能产生极少量雌激素与孕激素。
外卵泡膜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正常能合成极少量的雄激素。
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为一种类固醇激素,也称甾体激素。
各激素合成的基本途径是统一的,仅因组织中酶系统的差别,而合成了不同的激素。
活动过程均在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内进行。
(一)雌激素人体内的雌激素主要如下:雌二醇(E 2),活性最强含量也最丰富;雌酮;雌三醇(E 3),大量的雌酮是由外周雄激素转化来的。
雌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雌激素对于生殖器官的作用被认为是“雌性化”激素,若在青春期分泌不足则生殖器官不能正常发育,若分泌过多则性早熟。
(1)雌激素通过HPO 轴调节卵巢的周期活动。
通过正反馈造成LH 分泌高峰,引起排卵和黄体生成;还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LH 和FSH 的分泌,引起黄体的退化和新周期的开始。
此外还可以协同FSH 作用于卵泡,促进卵泡的发育。
(2)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增厚,血管增生,内膜呈增生期改变。
可提高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度。
此外,在排卵前,雌激素使子宫颈分泌大量清亮,稀薄的黏液,其中黏液的蛋白分子纵向排列,利于精子穿过(宫颈黏液观察法CS ,临床上用于判断排卵,羊齿状晶体)。
(3)促进输卵管的发育及蠕动,出现纤毛细胞,有利卵子或受精卵的运行。
(4)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角化程度与雌激素水平成正比,并使上皮细胞内糖元增加,经阴道杆菌分解成为乳酸,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反应(pH 为4-5),有抑制致病菌繁殖的作用,从而增强局部的抵抗力。
(5)促使乳腺管增生。
产后立即用较大量雌激素能抑制乳汁的分泌。
(6)促使女性第二性征发育。
(7)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潴留。
(月经前乳房胀痛的原因)(8)加速骨骺端的闭合。
(9)对雄激素起拮抗作用。
(10)可以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
(二)孕激素人体内产生的孕激素,主要是孕酮,其代谢产物主要为孕二醇,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从尿中排出。
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子宫平滑肌,以适应着床和维持妊娠。
由于孕酮受体含量受雌激素调控,因此孕酮作用的实现需要雌激素的允许。
孕激素主要生理功能如下:1.使经雌激素作用而增生的子宫内膜出现分泌现象,宫颈粘液变得粘稠,精子不易通过。
此外,还可以抑制母体的免疫反应,防止母体将胎儿排出体外造成流产。
2. 抑制输卵管的蠕动。
3.逐渐使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现象消失,脱落的细胞多倦缩成堆。
4.促使乳腺小泡的发育,但必须在雌激素刺激乳腺管增生之后才起作用。
5.有致热作用,可能系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升高约0.5℃(提高体温调定点)并在黄体期维持高温,使得体温呈双相变化,可以通过对基础体温的检测来检测排卵(BBT )。
6.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排出。
7.通过丘脑下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孕激素与雌激素既有拮抗作用又有协同作用。
孕期此两种激素在血中上升曲线平行,孕末期达高峰,分娩时子宫的强有力收缩,与二协同作用有关。
(三)雄激素女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是睾丸酮,有无生理重要性,一直是探索中的问题。
据认为雌激素的组成、代谢和促进生长的能力有限,少女在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似难单以雌激素作用来解释,还可能有少量雄激素的作用。
第二部分:雌性生殖系统的调节与雄性生殖系统相比,雌性体内的LH 和FSH 分泌调节要复杂很多。
它受GnRH 波动发生器的影响,还受下丘脑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影响,也受雌激素的反馈调节。
一般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分为紧张性分泌和脉冲性分泌两种模式。
LH 的紧张性分泌随月经周期变化,这种按月出现的规律只在正常成年女子中出现。
在儿童期LH 的分泌不具有紧张性特点,并且浓度很低,紧张性分泌出现于青春期,仅在夜间出现。
LH 与FSH 的脉冲式分泌是由GnRH 的脉冲式所决定.LH 与FSH 分泌的频率与高度是由卵巢激素调控, 并在整个月经周期中有变动. 至今尚未证实有分离出的FSH 释放激素. 有迹象提示同一种细胞有时含有LH 及FSH, 故各种因子(如GnRH,雌二醇, 抑制素的相互作用, 必定会造成LH 与FSH 有差别的释放. 同时不同的LH(20~30分钟与FSH(2~3小时的半衰期也影响血液中的水平.在卵巢激素中, 雌二醇-17β对下丘脑与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是最强的抑制剂. 抑制素, 卵巢颗粒细胞产生的一种肽激素, 专门抑制FSH 的释放. 卵巢的切除造成血液中LH 与FSH 水平的急剧增加;给低雌激素水平的妇女注射雌二醇则造成这些水平的即时减低. 然而为了排卵的成功, 雌二醇对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就必须发挥一个正反馈的作用. 雌二醇的反馈作用看来是依赖于时间与剂量. 在卵泡期初, 垂体前叶中的促性腺激素有较少量的LH 与FSH 可供释放. 雌二醇(由被选择的卵泡产生水平的增高, 刺激了LH 与FSH 的合成, 但抑制它们的分泌. 在月经中期, 高雌二醇水平发挥了正反馈作用;它们与GnRH 及血液内低水平的, 但量却是逐渐增加的孕酮, 共同诱发LH 高峰. 月经中期GnRH 的脉冲式释放量是否增加则不知;月经中期的LH 高峰可能因垂体促性腺细胞中GnRH 受体(由雌激素刺激的数目快速增加而造成.雌二醇对下丘脑具有直接的负反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