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基础知识第四节刑法

法律基础知识第四节刑法


h
19
犯罪主观方面
故意
犯罪
过失
h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20
案例
事件
李某(32岁,男)与他人通奸,并向妻子提 出离婚要求,在多次遭到拒绝后,便产生杀 妻的念头。一日,全家吃饭,李某乘妻子接 听电话离开饭桌时,迅速将事先准备好的毒 药投放在妻子的饭中,不料妻子回来后将其 中的一部分饭分给了女儿,李某非常着急, 但又怕事情败露,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结果 妻子和女儿都被毒死。
XX单位
h
13
案例
事件
被告人齐某(男,1985年6月8日出生, 中学生)在2000年5月1日上午在某商场 前,将陈某遗忘在摩托车上内装有1万元 现今的提包盗走,并用水果刀将随后追来 的陈某腹部刺伤后逃离。 2000年6月10日,齐某因上述行为被公安 机关拘留,6月15日齐某寻机逃脱,10天 后被抓获,同日被捕。
第四课 法律基础 第四节 刑法
h
1
一、什么是刑法
• 刑法的概念 • 刑法的基本原则
h
2
1、刑法的概念
n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
n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 狭义的刑法仅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和颁布的刑法典。
• 广义的刑法是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
关于犯罪和刑罚的一切法律规范的
总称,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
h
问题
李某对毒死女儿的 行为是故意杀人吗?
21
简析
李某对毒死女儿的行为应负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 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在本案中,李某把毒药投放在妻子的饭中,虽然并不想毒死
女儿,但在明知女儿吃了其投放有毒药的饭后,会导致死亡
h
8
案例
事件
被告人陈某(男,32岁,已婚)与被告人余某 (女,25岁,未婚)冒充夫妻在某招待所内姘居, 并秘密拍摄裸体照片26张,被招待所工作人员发 现后报告公安机关将他们抓获。抓获时,发现胶卷 尚未冲洗,同时还查获黄色书刊一本和二人之间的” 订婚协议“。公安机关因此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将他 们逮捕。
手好闲这一罪名,如果仅仅因为王某是社会不安定的隐患就
将其治罪显然违背了罪行法定原则。
h
6
二、什么是犯罪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特征
3、犯罪构成
4、排除犯罪的事由
5、故意犯罪形态
h
7
1、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完全,分裂国家、颠覆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 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 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 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轻微,危 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h
16
案例
事件
周某(35周岁),陈某(30周岁)均 为聋哑人,他们组织了十几人(均为 聋哑人)专门在火车站、码头行窃。 三年中他们在三个省的主要火车站、 名为头流窜作案,案值高达五十多万。
问题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犯罪,可以从轻、减轻 或者免除处罚?
属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h
3
2、刑法的基本原则
1 罪刑法定原则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
罪刑相当原则
h
4
案例
王某(22岁,男)系无业游民,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经常与一 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在其住所附近的各个商店游荡,店主们认为王某 留在社会上迟早会犯事,感觉不安全,一起到司法机关,要求将王某 关起来治罪.
问:把王某关起来治罪行吗?
h
5
简析
不能把王某关起来治罪。
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 •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 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量刑。”
• 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 不处罚“。
本案中,王某无业,终日游手好闲,但《刑法》并未规定游
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 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h
11
3、犯罪的构成——犯罪构成的第二要素
犯罪客观方面
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 表现。
犯罪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 为、危害结果,以及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 方法等具体要件。
h
12
3、犯罪的构成——犯罪构成的第三要素
公民个人
犯罪主体
实施了犯罪行为,依 法应当负刑事责 任的公民或单位。
h
17
简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第十九条之规定: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 者免除处罚。
广州火车站聋哑人盗窃团伙案宣判
h
18
3、犯罪的构成——犯罪构成的第四要素
n 犯罪主观方面:
• 指对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 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因素。
的结果,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防止这一结果的发生,而是抱
着放任的态度,因此,李某对杀死女儿的行为要负间接故意
杀人的刑事责任。
h
22
4、排除犯罪的事由
正当防卫
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 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 所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对抢劫罪负刑事责任,但依法应从轻处罚;而对脱逃罪因不
满16周岁,不负责任,人民法院依法判决齐某犯抢劫罪,判
处7年有期徒刑。
h
15
刑事责任年龄
自然人主体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十四周岁的人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十四周岁 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
注意: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
h
问题
齐某的犯罪行为是否 都应当都负刑事责任?
14
简析
齐某只对抢劫罪负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
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 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齐某犯抢劫罪时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应当
h
问题
陈某和余某的行为构 成犯罪吗?
9
2、犯罪的特征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h
10
3、犯罪的构成——犯罪构成的第一要素
犯罪客体
是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 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 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刑法 所保护的那一部 分社会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