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2013级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580101)1.【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汽车制造业”,掌握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和结构、汽车底盘结构、汽车制造与装配工艺等知识,具备汽车典型零部件加工、汽车装配与调试、数控设备操作等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1.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认真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道德品质,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

2.职业岗位知识要求掌握交通运输(汽车制造与装配)领域所必需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汽车应用英语阅读能力,机械知识能力,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器械,能够编制和实施典型汽车零件加工工艺与装配流程、分析解决一般机械加工工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在汽车制造企业担任生产车间(工段)或技术部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

3.职业岗位能力要求(1)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知识;(2)掌握计算机操作及应用方面的知识;(3)机械制图及计算机辅助绘图知识;(4)掌握现代汽车构造及先进技术的基本知识;(5)掌握汽车制造、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与运用。

(6)掌握汽车制造业的质量、设备、技术、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与运用。

(7)编制和实施典型汽车零件加工工艺与装配流程、分析解决一般机械加工工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8)具备在汽车制造企业担任生产车间(工段)或技术部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

4.考取证书(1)通过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国家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

(2)考取汽车修理中级工证书、制图员证书、三维立体制图员证书、汽车营销师证书、机动车驾驶证书等。

3.【招生对象与学制】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学制:三年4.【毕业要求】(1)学分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应获得158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公共基础课程36学分,专业课、岗位技能课、专业拓展课122学分。

(2)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毕业时须取得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或汽车装调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5.【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上,按照学习规律,把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5年)为基本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培养阶段;第二阶段(1.0年)为职业岗位技能培养阶段,使学生获得必备的职业岗位技能,取得数控车工或维修电工等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并结合具体的生产项目组织学生针对性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阶段(0.5年)为顶岗实习阶段,使学生进入岗位工作角色,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实现校企对接。

6.【面向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6.1面向岗位(群)本专业方向毕业生面向汽车制造、机械制造行业,可到汽车制造与装配企业或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就业,从事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编制、汽车零部件加工和汽车装配与调试、汽车零部件检验与整车装配过程中的过程检验、整车下线检查和调试、汽车性能检测与评价、汽车保险理赔和配件销售检验等基层技术工作。

6.2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6-1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对应表7.【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根据学院办学理念和本专业特点,为培养适应现代汽车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现代汽车企业职业岗位需要,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坚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设置多方位的实践环节以适应生产一线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

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行“分层次”教学,构建了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平台上分层次教学方案,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执行计划,形成阶梯型“分层次”教学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院外顶岗实习,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14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校企相融,产学互动”的理念,使教学与企业紧密结合。

在教学内容上,强化专业课的应用,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具有合理性。

例如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机械制图、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汽车结构、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汽车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设计、汽车制造与维修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由专职教师讲授理论内容,再由双师型教师或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讲授实际操作,最后由学生亲自动手。

由此实现了学生由实际生产到课堂研究再到实际操作,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从现场到课堂,再从课堂回到现场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积极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教学活动,全面试用网络教学平台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开展、考试测评等。

8、主要课程描述课程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系统设计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见下表:9.【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三年时间里,为学生设置了机械制图、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汽车结构、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汽车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设计、汽车制造与维修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及各种实验项目,确保了学生实验实训(学时)比例达到85﹪以上。

通过加强校企联合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围绕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在订单企业进行,与就业相结合,使教学过程与学生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对接”。

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实验实训、生产实训质量,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和运行机制,深入企业调研,探索并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重点加强专兼职教师现场实习指导管理,提高实习效果,完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办法,从而落实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

10.【专业核心课程介绍】(1)机械制图(2)汽车机械基础(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4)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5)机械制造工艺(6)汽车构造(上)(下)(7)汽车发动机机实训(8)数控编程与加工(9)汽车材料(10)车身焊装技术12.【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教学进程计划表】13. 【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教学总学时(学分)比例统计表】14.【其他培养措施】15.【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15.1 以学院为主体,构建教育教学管理保障体系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实行学院、系、专业带头人三级管理,强化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建设的作用;制定专业教师能力标准,考核后上岗,确保专业教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掌握高职教育规律、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实施课程负责制,公开选拔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组建课程教学实施团队,制定课程标准,实施项目化管理,专款专用;完善专业实体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生产、技术研发、培训服务等工作能有序开展。

完善督导机制,实施学院、系部、研究室三级督导。

学院层面由教务处成立教学督导机构,制定教学督导制度,根据课程教学环节检查细则、教师教学(上课)考核细则、教师听课评价细则、教学管理运行规定、专业带头人考核细则、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进行督导;系部成立督导组,选派资深教师进行各教学场地进行日常督导;专业研究室组织课程负责人,按课程所属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督导,三级督导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建立专业建设评价机制,建设专业核心要素评估网站,对专业建设过程进行跟踪,及时进行整改;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数据平台为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建立稳定的社会、同行专家、学生评价信息反馈机制、专业预警机制等教学监控措施,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15.2 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深化对高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强化质量意识,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要求,尤其要在职业道德与能力素质培养、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优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及“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强探索,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争取形成自己的特色。

1、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端技能性人才。

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