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全境界:金融科技推动TMT和金融业同台竞技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报告目录3 引言4 主要洞见5 发展现状10 成败要诀15 谋定后动23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24 调查简介27 联系我们本报告是普华永道第三次在全球范围内对金融科技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普华永道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报告《跨越行业界线:金融科技重塑金融服务业》指出,金融科技重新定义了敏捷性、客户洞察和成本,让传统金融机构对其市场地位倍感忧虑。
普华永道2017年金融科技调查报告《重新定义金融业的外沿:金融科技的影响与日俱增》表明,在金融科技领域合作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初创企业意识到以它们的规模或客户信任度,无法与老牌金融机构相匹敌;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也需要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提高运营效率、推动创新。
一直以来,金融机构与通讯、媒体及科技(TMT )公司并行发展,即便偶有交集但总体上仍各行其道。
如今,它们之间的界限已模糊甚至共处同一赛道内,以至于这两个以前的“平行时空”开始碰撞:许多TMT 公司正在申请金融牌照,金融机构也开始自称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Fintech )是这场变革的关键词。
金融和TMT 行业都在借力科技,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客户体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
不仅如此,他们也在探索新的商机:纯数字化的银行提出了新的客户主张和成本模式;投资管理公司正在部署全方位定制化的智能投顾服务(robo-advice );保险公司则在使用传感器来监测人们的健康状况和帮助预防疾病。
普华永道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消费者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数字化变革。
金融科技毫无疑问会彻底改变金融业,唯一的悬念是哪些公司能善用科技并脱颖而出。
在今年的全球金融科技调查中,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全球500多名金融业和TMT 行业高管的真知灼见。
调查结果显示,赢家不仅要拥抱金融科技驱动的商业模式,还要充分结合金融业和TMT 行业的优势,在范围更广阔、竞争更激烈的市场中砥砺前行。
本报告探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未来几年的成败要诀及可协助企业抢占先机的行动方案。
引言什么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是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金融科技的出现,改变了金融业与客户、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运营、协作和交易方式。
从初创企业到科技公司再到大型机构,都在使用金融科技。
近年来,金融科技也衍生出了更多的形式, 例如“监管科技”(regtech )和“保险科技”(insurtech )等。
后两者基于前沿科技,实现了对金融生态系统中的细分领域或功能的量身定制。
主要洞见制定以金融科技为中心的战略,刻不容缓调查发现,有47%的TMT和48%的金融业受访者已将金融科技完全融入其战略运营模式。
此外,44%的TMT和37%的金融业受访者已将新兴技术应用在其产品和服务中。
与尚未引入金融科技的企业相比,已充分拥抱金融科技的受访者对未来的收入增长和竞争力更乐观。
然而,许多公司仍停留在开发和试点阶段,尚未看到投资回报—这些公司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在善用金融科技这方面,金融业应向TMT行业取经受访的金融机构高管认为,用金融科技来提高服务的便利和速度,是留住客户的关键。
但我们认为,仅将引入金融科技的重心放在这些属性上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这么做只能满足客户的期望而无法实现差异化,更不能让金融机构在与对数字化敏锐的TMT公司竞争时胜出。
受访的TMT公司高管将个性化视为维系客户的关键因素。
市场正迅速朝着大规模定制化的方向发展,预计以这种方式应用金融科技更有可能实现差异化。
金融业不妨向TMT行业取经,否则将面临淘汰。
金融业和TMT行业在解决技能缺口方面应优势互补,强化培训调查显示,高达80%的TMT行业受访者和75%的金融业受访者设置了金融科技相关岗位。
然而,有42%的TMT公司和金融机构均表示招人很难。
另外,尽管73%的金融机构选择从科技行业招揽人才,只有52%的TMT公司考虑从金融机构“挖角”。
我们认为,TMT公司和金融机构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吸引对方行业的人才,因为双方均需要利用对方的专业知识。
此外,技能培训、并购及合资也很重要。
深入推动跨界融合,以免错失良机在拟通过收购、成立战略联盟或组建合资企业的方式应用金融科技推动增长的受访者中,有78%的TMT公司和76%的金融机构将目标锁定在本行业内。
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44%的TMT公司和47%的金融机构)以专门从事金融科技的公司为目标。
当下,金融机构正在努力提升其技术能力,TMT公司则亟需产品和监管的专业知识才能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
我们认为,企业如果不寻求跨界融合,将错失机会。
新兴科技使企业能够用较低的成本提供方便、个性化和直观的产品与服务。
金融科技还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对于知名金融集团、初创企业和TMT公司皆如是,进而构建起一个错综复杂的“竞合”(coopetition)和碰撞的网络。
推动变革的技术调查显示,对于推动变革的技术,金融业和TMT行业受访者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他们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时却陷入了相似的困境。
半数以上的金融业受访者认为,未来两年对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影响最大的技术是人工智能(AI)。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智能投顾。
TMT行业的受访者则认为,改变行业格局的是物联网(IoT),用于按需支付的汽车保险产品传感器就是一个例子(见图1)。
在这个日益关注数据、极度追求个性化和期望“时刻在线”的时代,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被认为是推动变革最重要的技术,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
本次调查特别分析了在应用这些技术时经常遇到的挑战和担忧,包括开发可面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时滞,以及在应对监管、保护数据安全和赢得客户信任等方面的难点。
例如,在资产和财富管理(AWM)业,智能投顾和自动化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给传统的服务交付模式带来了重大挑战。
本次调查中,只有30%的保险业受访者认为物联网具有变革性。
鉴于该技术在保险业的巨大潜力(例如,保险公司可使用物联网来更主动地管理风险,在设备、健康监测和维护等领域开发新的业务模式),这个结果令人颇感意外。
应用金融科技,中国已处于领先地位近半数的金融业和TMT行业受访者都将金融科技完全融入了其战略运营模式中,很多公司都拥有基于金融科技的产品和服务。
在某些领域这个比例甚至更高:半数以上的银行业及资本市场(BCM)受访者已将新兴技术纳入商业银行和个人贷款业务,另有20%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两年这么做。
在资产和财富管理业,资产管理公司(57%)在引入新兴技术方面领先于财富管理公司(48%)。
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受访者当前还没有此计划(见图2)。
中国在引入新兴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调查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中国保险业受访者已提供了基于保险科技的产品和服务,另有近三分之二的中国资产和财富管理业受访者提供智能投顾服务。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监管机构致力于推动由科技驱动的创新,以提高竞争力、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此外,由于中国企业不受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制约,它们能迅速应用新兴技术,如用人脸识别技术辅助客户身份识别和推动虚拟银行业务。
图2:近半数TMT行业和金融业受访者已完全嵌入金融科技问:金融科技在贵公司的战略中占有多大比重?样本规模:TMT行业260名;金融业248名*注:回复数量较少资料来源:普华永道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n无正式战略n有经过内部讨论的非正式战略,但尚未以书面形式确立n有正式的、成文的金融科技战略,但尚未完全融入战略运营模式n已完全融入战略运营模式TMT行业金融业相比美国和德国企业*(分别为37%和36%),中国和巴西企业“已在战略运营模式中完全融入金融科技”的占比更高(分别为58%和55%)与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分别为39%和34%)相比,跨国公司和大型公司“已在战略运营模式中完全融入金融科技”的占比更高(53%)。
18%12%36%3%4%32%47%48%客户需要快速、方便和个性化的服务。
金融科技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Julien Courbet普华永道全球金融业咨询主管合伙人碰撞与融合的领域经过多年跟踪金融机构和TMT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我们看到了走向融合的迹象。
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Michael Corbat早在2014年就表示:“在许多方面,我们都将自己视为一家拥有银行牌照的科技公司。
”2017年,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Lloyd Blankfein宣布:“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
”保险公司Lemonade正在用机器人和机器学习取代保险经纪人和复杂的流程,并承诺“零文档”和即时交互。
中国的支付宝和美国的PayPal等支付平台均由TMT公司发起,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为跨界碰撞提供了最成功的例子。
类似的案例还有腾讯集团和支付宝的母公司阿里巴巴,两者在消费贷和为零售客户提供投资渠道等方面已成为这些领域的主流。
在非洲,某些电信企业也有创建领先的移动金融基础设施的能力。
中国香港地区针对数字化业务颁发的虚拟银行牌照,有望将这种融合提升到新的高度。
TMT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和其它公司合作申请虚拟银行牌照,并将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相关业务。
数字银行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可能会彻底颠覆香港传统银行业的生态。
澳大利亚也为该国仅开展线上业务的“新银行”(neobank)颁发了类似的牌照。
新加坡等其他市场最近也宣布了类似举措。
欧洲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新型银行不像其老牌同行一样受到旧系统升级换代、业务流程复杂和成本结构的限制。
这些挑战者利用金融科技,提供预算管理APP和无手续费货币兑换等产品,提升了客户体验。
这些新兴银行目前尚未对老牌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构成挑战,但它们正不断提高客户的期望值,且运营成本远低于那些竞争对手。
美国的初创公司和TMT巨头,如今已在支付等监管不那么严格的领域站稳脚跟。
然而,出于对牌照要求、成本和合规性的担忧,它们并不急于设立自己的银行和推出其它金融服务,而是更热衷于将其服务和创新能力出售予老牌金融机构。
碰撞与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尽管TMT公司和金融机构会在支付和监管等特定领域进一步融合,它们在其它领域仍将各自为战。
无融合,则竞合在没有出现融合的领域,金融机构和TMT公司会出现“竞争性合作”,即双方利益并不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的合作。
开放银行(open banking)为市场上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建立数字销售窗口,也许是“无融合,则竞合”这一趋势的最佳体现。
在中国,融合的步伐在加快。
监管机构甚至将四大科技公司与四大银行进行配对,以促进它们的合作,这有点像‘包办婚姻’。
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机构提供最终产品。
”周伟然普华永道全球通讯、媒体及科技(TMT)行业主管合伙人“无融合,则竞合”的趋势还体现在TMT公司与金融机构共享互利互惠的技术、后台员工以及客户关系(这点最重要),以及金融机构将产品、市场和监管方面的专业知识分享给TMT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