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拥有良好睡眠品质的方式失眠是一种常见病,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中反复苏醒,或早醒不能够再睡,甚至彻夜不能入睡的一种病证。
根据国外的调查报告显示,失眠发生频率一年期间在百分之十五到三十之间。
失眠的女性病人明显多于男性,老年人显著高于年轻人。
现代睡眠学认为,人体的脑部存在着两个系统,一个促进睡眠,另一个促进醒觉。
睡眠─醒觉系统失调,或睡眠系统力量不足以致不能睡眠,或醒觉系统活动过强导致过分警觉,均会出现失眠。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有生理因素,如饥饱、兴奋等;有心理因素,如焦虑、恼怒等;有环境因素,如吵闹、寒冷等;有条件因素,如被褥、卧室等;有继发于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有继发于身体不适,如疼痛、咳喘等;有因睡眠─醒觉节律被打乱,如时差、值夜班等;有物质和药物作用,如咖啡、饮茶等。
如何才能拥有良好的睡眠品质呢?注意下列事项可防止失眠,有助于睡眠:一、保持稳定的情绪:要想保证睡眠安稳、舒适,必须是心情愉快,平静轻松。
因此在睡前要尽量避免精神过于紧张、过于忧虑苦恼。
二、忌肥腻之物:中医认为消化不好是造成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故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大吃一顿后,晚间腹胀难以入睡的现象。
因此睡前不宜食肥腻之品。
三、忌兴奋刺激之物:对于失眠患者来说,睡前应避免饮用咖啡、茶。
适量饮酒有助睡眠,但过量会导致兴奋作用,使人难以入睡。
另外,抽烟会越抽越兴奋,使睡意全消。
四、忌补阳助火的中药:补阳助火的中药是神经衰弱者所不宜的,如鹿茸、海马等,这类要能助阳生火,造成病情加重。
当无法入睡时,深呼吸可以帮助入眠:平躺在床上,两手自然伸直,放在身体两侧,闭上眼睛。
安静一分种左右,然后开始做深呼吸,同时慢慢举起双臂,举过头部,再慢慢放下双臂于身体两侧。
如此反复十五到二十次。
此外,冬天时要注意脚部保温,睡前进行脚部浸泡将有助于睡眠。
青春期少女的性心理多项调查均表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比五六十年代出现提前的倾向。
性成熟的前倾带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现。
认知心理学认为,性的信息大量增加,人们的性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切,频繁刺激少女们的大脑和生殖腺体,提早催开了性生理的芽蕾,也必然催动了性心理的发展。
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少女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
她们在社会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于生理的发育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很容易陷入盲目性。
少女性心理的发展,一般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性意识朦胧觉醒,向往与异性的交往,有的少女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一日三换衣服,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
2.梦幻与自慰,想入非非,白日作梦,进一步就是手淫自慰。
过去人们认为手淫只存在于男孩子中,事实上女孩子也有手淫的现象。
3.模仿与尝试,性生活的大胆实践。
在少女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与矛盾的心境:既关注异性的举止神态,希望得到异性的青睐,而又把这种愿望埋在心底,表现出拘谨与淡漠、矜持与羞怯。
她们手淫以自慰,往往是在罪恶与快感的交织中进行的。
传统观念认为手淫是不正经的事情,这种观念使她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但是性的躁动又使她们处在难以抑制的状态。
她们需要倾诉而又找不到知音,依赖性较强的少女此时更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关怀和帮助。
性心理自发的发展,可能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驱使,出于无知和好奇,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
在青春期性萌发的初期发生性关系,它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受封建贞操观的影响,认为自己已是不贞不洁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悔恨的包袱,抬不起头来,或者破罐破摔,糟贱自已;二是性欲过早的启动,形成性欲的猛烈递增,出现性亢奋,陷入追求性享乐的状态。
这是一些女孩子从性体验发展到性罪错所走过的路。
性罪错容易形成动力定型,成为顽固的性癖恶习,要改变非常困难。
这就是一些少女在逃夜与男流氓鬼混后,她们的父母无论用打、骂、关、求的办法,也难以使她们回头的原因。
第二种不良倾向是一些少女视青春期出现的性心理为丑恶,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和罪恶感,把自己看作下流的人,她们形成闭锁心理,孤僻,自卑,内向。
今日一些四十上下的大龄未婚女性,她们的青春期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
她们的性心理受到严重的压抑,以至日后无法与异性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进入婚姻生活。
人的性心理的成熟有赖于性生理的成熟,而性生理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性心理的成熟。
性心理成熟的标志是性行为的发生是以性爱作为基础,灵与肉、性与爱的结合。
因此,性心理的成熟与社会心理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们的社会,人的性行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精神性。
同什么样的人发生性关系,以及在性行为中的表现,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感、责任感和人格特征。
性心理的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两性间不断地调整适应,尤其是情感的不断升华,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青春期少女的性心理处在不成熟的状态,可塑性很大,对她们进行正面的教育,有可能培养塑造健康的性心理,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有可能滑入性罪错的深渊。
四川的调查表明,早期性生活是卖淫妇女的一个重要特征,她们有的人在12、13岁就发生性关系。
用中日友好医院曹兴午教授设计的性心理调查量表对这些卖淫妇女的性心理成熟度进行测量。
测量结果,评分在15分以下(不成熟)435人(占70%),15-25分(趋向成熟)185人(占29%),25分以上(成熟)6人(占1%)。
它说明这些卖淫妇女虽然性交频度高,但大多数性心理不成熟,她们的性行为主要受性欲的驱使,没有情爱作基础。
我国学者对性心理学的研究还处在开始的阶段,人数也比较少。
性心理的健康与否,对人们性行为的作用,其重要性还鲜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即使是一些青春期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对中学生也仅限于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很少涉及性心理问题。
但是,性心理的教育对于塑造少女健康的人格,又是不可缺少的。
这方面的教育应该不断创造条件,逐步开展。
心理健康标准1、对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2、对他人: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对生活:热爱生活、心境良好。
4、对任务:乐于学习、乐于工作、乐于劳动。
5、环境:接受现实、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进环境。
6、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点。
面对残酷压力教师的心理素质堪忧今年四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太乐观的调查结果: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 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而且,从分布态势上看,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其次是初中、高中。
城市教师心理障碍率高于乡村,小学女教师心理障碍率高于男教师。
真正健康的人,是心理、生理、伦理三方面的健康。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仅灌输已有知识,而是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与开拓者。
教师是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是心理工作者和精神治疗医生。
教师的工作就是研究学生个性规律,按其独特的规律培养和发展个性。
教师良好的个性人格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阳光"。
新型的、民主的、现代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
特别在中小学阶段,这种连锁反应更显突出。
师生关系紧张常常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由此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如,1993年,辽宁一个小学女生在墙上写了'老师,你错了',然后跳楼自杀。
无数事实说明,教师是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
从人格到认知到意志、情趣、态度、兴趣、行为习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教师对教育环境的调控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决定意义的"。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他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由教师心理问题的凸显,教师的心理教育理应加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灵魂工程师的内心世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何在?当前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
通过对教师现状分析,剖析根源,主要原因及对策是:1.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且班级学生偏多,学科繁杂,教学任务偏重超负荷;加之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 来考核教师,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疲于奔命。
因而,切实制定新的工作量、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废除以学生考分和升学率评定教师2.心理安全感不足,福利待遇缺乏保障。
农村教师工资拖欠严重,城市学校也有不能全额发放现象。
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不尽人意"。
新的竞聘制使不少处于弱势的老师不适应。
如某市教育系统曾开展教师竞争上岗,结果在聘任名单尚未公布时,就有6位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老师相继自杀。
当前学校应尽量地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成长的环境,解决好落聘教师的善后问题:为妥善安置未聘教师提供信息、帮助指导、创造从业的条件,避免工作、精神的失落,解除后顾之忧。
3.教师需要的多元化长期被忽视。
社会赞美教师的是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可是相对比较而言,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对他们的关爱是不够的。
首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
给教师设计、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给教师以真正的幸福。
只有社会善待教师,教师才会全身心地善待学生。
4.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明显。
问题在于,一方面积淀下来的许多教育、教学弊端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素质教育迟迟不能推展,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造成教师思想的矛盾与困惑,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加之教师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性,教师无法适应与不堪重负。
所以,教师心理的焦虑、困惑日渐增多,教师承载了太多的矛盾,因而更应注重营造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思想基础和良性运行机制:①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②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③加强教师心理研究;④创设良好教学工作条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指出,学生减负了,教师却应该"加负"。
这个"加负"并不是指以前那样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而是教师与学生都应补上心理健康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