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戒烟“吸烟容易,戒烟难。

”对于吸烟成瘾的人来说,戒烟是一场心瘾与灵魂之间毅力和决心的搏杀。

染烟瘾易,戒烟瘾难。

普通人戒烟痛苦,名人戒烟亦痛苦。

名人也是人,其戒烟之苦形同炼狱。

身为一代名臣的曾国藩,年轻时候,也跟普通青年一样,爱上了吸烟,上了瘾,累戒不止。

为了戒这烟,毅力非凡的曾国藩也经历了一场历时多年的心灵折磨。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一个烟客,在父亲的影响下,曾国藩从小就习惯了浓浓的土烟味,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被人称作“枪棍”。

曾家人吸的是那种湘中人自产的草烟。

农家人选择自家地地道道的沙土栽种,用的是淘末灰,陈土砖灰,鸡粪灰等肥料种植出来的,既恼、又辣、劲头足,吸上一口,比吃鸦片还过瘾。

曾国藩成天烟筒不离手,一边读书,一边吞云吐雾。

1831年,因为抽烟太滥,曾国藩受到了师长的训斥。

曾国藩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知道抽烟有百害而无一益,于是决心戒烟。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还将自己原来的名字“子城”改为“涤生”,并发誓从此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在日记中他这样解释“涤生”二字,“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但是,年少气盛的曾国藩对于此次戒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是一场口头革命而已,并没有动真刀真枪,其结果可想而知。

此后,曾国藩极力想戒除它,几次发过誓,烟壶也收了,烟荷包也藏了,别人敬上来的烟拒而不接了,烟友面前再三庄严声明:“我戒烟了。

”但一天过去,两天过去,一月过去,两月过去,终于敌不过久久萦绕在脑海中的烟香,那苦冽而诱人的刺激,那“巴啦巴啦”的雷鸣,见了它,眼皮好象睁不开了,写字、著文好象少了个精神支柱,饭菜、水果、饮料什么,吃到口里都少了个味道,什么也解不了这个烟瘾。

每当睡到床上,也像心头丢了什么似的,怎么也睡不下觉,那痛苦的滋味,简直言莫能尽。

在朋友的诱劝下,瘾一上来,又抽开了。

曾国藩这么戒而复吸,吸而又戒,时已两度,觉得实在不好意思,认为这是自己两次丑态的大暴露,两次心灵遮掩、装饰的彻底揭晓。

归根结蒂,是自己“克己文学”的松懈和缺乏坚持,故而成不了学,成不了器,小事如此,大事概可相见。

他自我检讨说,改名字都十年了,还是抽烟如故,真是可叹可恨。

在日记中也写到:“为了培养精神,不自速其死。

”为了表示他此次戒烟的决心,他当众发誓:“从今永不吸烟!”并且补充说:“不能立即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拨!”认识的提高,成了曾国藩最终决心戒烟的先声,也是他声讨烟害的檄文。

此次戒烟的结果是,他在家里的确不抽烟了。

但是,出门在外,只要见到别人抽烟,他的喉咙便发起痒来,而当别人敬他烟时,就又情不自禁的抽上几口,美其名曰“盛情难却”。

以至于这次兴师动众的戒烟又以失败而告终。

道光22年的10月,曾国藩依旧捧着白铜水烟壶,“巴啦巴啦”地抽,曾国藩实在觉得有些恼火了。

一天清早,正襟危坐窗前的曾国藩,严肃认真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自戒烟以来,心神仿惶,几若无言。

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诺有济哉!”他彻底认识到:一个堂堂翰林,这一辈子如果连戒烟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经世伟国呢?曾国藩立誓的第二天,果然付诸行动了。

他默默地举起锤子,铿锵几下砸烂了那根心爱的白铜杆水烟壶,又抱出那捆金黄色头等烟叶子将它们付之一炬。

这一次曾国藩终于将烟彻底戒绝,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吸过。

抽了十几年的烟,戒了十几年,曾国藩终于将片刻不离的烟瘾彻底戒绝,可见,戒烟的确是不易的。

然而,曾国藩不愧为戒烟的榜样。

以他的毅力和决心战胜了烟魔,更战胜了自己。

日后,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对民族有所贡献,不能说与他说到做到的魄力无关。

其实,戒烟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难事,难就难在戒烟者有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把心瘾戒掉。

儒家修士曾国藩儒家修士曾国藩中国以自制力甚强而获得成功的曾国藩就是一位“百忍道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奉行“打脱牙和血吞”为守身不渝圭臬,认为小忍小成,大忍大成,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总之在曾国藩看来,克制冲动,凡事则忍。

曾国藩的自制力首先表现在对功利的态度上。

即使是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也是好名心盛,而在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后,曾国藩修身养性,渐渐克服了自己对名声的欲望。

不仅如此,他甚至认为名誉和权力是不祥的兆头,一个人名誉越高,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他的骄傲情绪难免日益增长,而周围的人却会逐渐远离他,最终,他就会摔得非常惨。

曾国藩的诸位弟弟都在他的部队里,在承担职责方面,曾国藩总是督促他们抢在前面,论功劳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

所谓“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并认为“此乃事业之基”。

他的弟弟曾国荃围攻金陵久攻不下,曾国藩多次写信规劝他让李鸿章参加攻取金陵,可曾国荃根本不听劝说,而是想独占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之大名和首功,后来金陵城攻下,向朝廷报捷时,曾国藩将自己的名字列于湖广总督官文之下,并一再声称,大功之成,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官将的同心协力。

只字不提一个“功”字,对李鸿章当然更是多多美言。

曾国藩的自制力其次表现在自我的修炼上。

曾国藩曾指出,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慎独。

没有一个人可以控制你,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领导者”。

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制,自制的关键在于恒心。

早起、勤奋、谦虚等等任何美德,要实行一两天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

每个人都有不少抱负,立下许多志向,订立雄心计划,但大多数人都难免“三分钟热度”,曾国藩也曾遇到这样的麻烦。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的日记中曾写道:“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慢,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曾国藩决定用恒心来约责自己,并改名“涤生”,表示与“旧我”决裂,一切重新做起。

他通过拜师求教,用“静”字功夫来磨练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勉励自己:“吾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进步功夫。

”正是这样,曾国藩的立志经历了几十次、几百次有恒与无恒的反复较量,才最终战胜自己,成为一个有志有恒之士,也才有他后来的成功。

案例评述:曾国藩出身农家,朝中无任何依榜,却三十七岁便官至二品,九年升十级。

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是一种中国文化现象,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自制力与修身养性。

二、曾国藩的情商表现情商又可分为心商、德商、志商、恒商、关商、逆商。

1、心商。

所谓“心商”,就是维持心理健康、调试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和活力的能力。

心态决定人生。

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快乐相伴,适应现实,“向内”索取,具有求胜性格,它是心灵的良药,将吸引成功、快乐、财富和健康;而消极的心态和自卑相伴,和烦恼相伴,抱怨环境,“向外”索取,具有求败性格,它是心灵的毒药,将排斥成功、快乐、财富和健康,甚至夺去人的生命。

有一句古语说:“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服自心。

”曾国藩为了“降服自心”,很精进地做了一辈子的“慎独”功夫,力求心静,严格内省。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廿七日的日记中写道:“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总是浮的。

”曾国藩省察自己毛病的主要方法,就是坚持记日记。

他这么做,是受倭艮峰先生的启发。

2、德商。

所谓“德商”,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修养。

古人云:“道之以德”,“德者得也”。

就是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成功。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

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成功者,在道德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现实中的大量事实说明,很多人的失败,不是能力的失败,而是做人的失败、道德的失败。

目前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诚信已经成为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身份证。

在诚信面前宁可吃得一时之亏赢得海阔天空,不能占得一时便宜落得山穷水尽。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学会做人”讲的就是德的重要。

曾国藩为近代儒学大师,他立德立言立行,出色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概括起来主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精神,提倡忠孝至上的人伦价值,推崇仁爱信恕的人本主义,追求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坚持勤俭淡泊的立身准则。

3、志商。

所谓“志商”,就是确立人生志向和目标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句名言“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意思是说:要成为英雄(成功者),需要有两个条件,即大志和良谋,大志处于首要地位,大志是大成的首要决定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300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其中仅15人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20年后,这15个人的财产超过那285个人财产的总和。

人生是小志小成,大志大成。

许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才干,而是缺乏志向和清晰的发展目标。

曾国藩超尘脱俗的地方,就是他很早就能摆脱名利思想的束缚,而立志做圣贤。

他二十岁改名“涤生”,就是这一志趣的突出表现。

他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曾直截地说:“吾有志学为圣贤”。

4、恒商。

所谓恒商,就是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的韧性和毅力。

曾国藩在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致沅弟书中阐明了自己对“恒”的深刻认识:“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咸丰八年正月十九日致沅弟:“惟作事贵于有恒。

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谕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谕纪泽:“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然已晚矣。

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曾国藩的恒心突出表现在他一生坚持读书、练字、写日记上。

他从道光19年(1839年)29岁时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最后一篇日记是同治11年(1872年)3月11日,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他坚持写了33年日记。

真正是“学到老,活到老,改造到老”。

5、关商。

所谓“关商”,就是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把握自己和他人感情的能力。

关商高的人,人见人爱,总是能得到很多人际关系的资源。

(1)曾国藩对长辈孝顺。

曾国藩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于“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2)曾国藩对子弟关切。

曾国藩对国荃、国潢兄弟和儿子纪泽等,可以说是十分用心,关切备至。

曾国潢在乡下常常流露出满腔骄傲之气,他便在家信中以“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告诫之;曾国荃作战勇猛有余,稳重不足,他便以“稳守稳打,不轻进,不轻退”告诫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