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疫苗特性与免疫接种

疫苗特性与免疫接种


• 3、免疫应答过程(分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感应):抗原的加工和识别在这 个阶段完成,需要24小时,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 后,经巨噬细胞处理降解。
(2)活化阶段(反应):T细胞或B细胞在识别抗 原后,经复杂的信号传递被激活、增殖、分化为 效应细胞,产生效应分子(即浆细胞和致敏淋巴 细胞),需要4-5天才能完成。
麻疹疫苗
乙肝疫苗 甲肝疫苗 流脑疫苗 乙脑疫苗
0.5ml
0.5m 1ml 0.5ml 0.5ml
2次
3次 1次 4次 3次
7-14天
30天 30天 7-10天 10-14天
95%
100% 98% 80-90% 95%
4-6年
5-6年 5年 2-3年 2-3年
风疹疫苗 流腮疫苗
水痘疫苗 流感疫苗 狂犬疫苗
甲肝减毒 活疫苗 甲肝灭活 疫苗 炭疽疫苗
18月龄 18月龄、 24-30月龄 炭疽疫情发 生时
1
上臂外侧 三角肌附 着处 上臂三角 肌附着处 上臂外侧 三角肌附 着处 上臂外侧 三角肌 上臂外侧 三角肌
皮下
1ml 2剂次间隔≥6 个月
2 1
肌内 皮上 划痕
0.5ml
病例或病畜的 0.05ml(2 直接接触者不 滴) 能接种 1ml 1、2针次间隔 14天、3针次 与第1针间隔6 个月 1、2针次间隔 7-10天
2
皮下 0.5ml
4
皮下 0.5ml 第1、2剂次间 隔7-10天 30μg 皮下 /0.5 ml 100μ 皮下 g/0.5 ml 第1、2剂次间 隔3个月
2剂次间隔≥3年; 第1剂次与A群流 脑疫苗第2剂次间 隔≥12个月
2
上臂外侧三角肌 附着处
A+C流脑 3周岁、6周 疫苗 岁
2
上臂外侧三角肌 附着处
4、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置 (1)立即进入现场调查作出初步诊断;
(2)停止接种、对症治疗,保证受种者生命 安全;
(3)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求,立即 向上级部门报告; (4)组织专家组现场会诊处置。
五、疫苗的免疫机理与效果 1、卡介苗
(1)疫苗性状:冻干卡介苗外观呈白色疏松体状,稀释后3分钟内全部 溶解,每1ml含低毒活菌300万个。对热、日光敏感,应在2—8℃下 避光冷藏保存。
(5)哪些人群必须接种乙肝疫苗?
①全部新生儿及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 ②接触传染病的工作人员;
③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
④新加入某一群体人员(新兵入伍,大学入学); ⑤饮食从业人员及保育员; ⑥经常使用血液制品的人员; ⑦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 ⑧注射吸毒者、监狱中犯人。
(6)不宜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 ①血清病; ②支气管哮喘; ③过敏性寻麻疹; ④对青霉素等药物过敏者; ⑤低体重、早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缓种); ⑥疫苗说明书规定不宜接种者。
疫苗的特性与免疫接种
高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定志 二0一三年八月
一、疫苗的特性
1、疫苗是生物制品。
2、疫苗对环境温度要求严格。
3、疫苗有免疫特异性。 4、疫苗有潜伏期不能立即产生效果。 5、疫苗有针对性和计划性。
二、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指国家对不同年(月) 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的统一规定。它包括 疫苗接种种类、起始年龄、针次、间隔时 间和复种时间,这就叫免疫程序。
(4)免疫效果:脊灰疫苗的免疫效果非常理想,服三价脊 灰疫苗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8%以上,免疫力可保持3年以 上。
3、百白破三联疫苗
(1)疫苗性状:该疫苗是由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病原菌联合制成的, 又叫三联疫苗。疫苗外观呈乳白色液体状,加氢氧化铝吸附抗原,加 硫柳汞防腐、接种时必须摇匀,保存时不能冻结,只能在2-8℃保存 效价才稳定。 (2)免疫机制:该疫苗为三联疫苗,接种后各自发挥免疫作用,但抗体 产生一般需要30天左右,抗体滴度在1:320以上,即有完全保护作用, 免疫效果十分理想。 (3)接种对象:由于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这三种抗体都很微量、且在23个月内逐渐消失,因此、新生儿出生后满3个月开始接种第一针,连 续接种三针,每针次间隔不得少于28天,最适合是间隔28-56天, 1.5-2岁加强,6岁再加强一针白破疫苗。 (4)免疫效果:该疫苗三种不同抗原总的保护率可达80%以上,其中, 破伤风抗体可维持15年,保护率可达95%以上;白喉抗体可维持5年 以上,保护率达90%;百日咳抗体维持3年以上,保护率达80%。
1
皮内
0.1ml 第1、2剂次,第2、3 剂次间隔均≥28天 第1、2剂次,第2、3 剂次间隔均≥28天, 第4针次与第3针间隔 6个月
脊灰 疫苗 百白 破疫 苗
4
上臂外 侧三角 肌
口服1粒4 Nhomakorabea肌内0.5ml
白破疫苗 麻风疫苗 (麻疹疫 苗) 麻腮风疫 苗(麻腮 疫苗、麻 疹疫苗) 乙脑减毒 活疫苗 乙脑灭活 疫苗 A群流脑 疫苗
(3)效应阶段:效应分子和效应细胞在多种体液及 细胞成分配合下将抗原清除,产生抗体,需要714天或更长时间。
四、异常反应
1、概念 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 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 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的反应,称异常反 应。
2、判断异常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 (1)病例发生于预防接种,并存在合理的时 间关联性,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 种后发生的损害; (2)受种者机体发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 方面的损害; (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 与预防接种有关。
6周岁 8月龄
1 1
上臂三角肌 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
肌内 0.5ml 皮下 0.5ml
18-24月龄 8月龄、2周 岁 8月龄(2剂 次), 2周岁、6周 岁 6-18月龄
1
皮下
0.5ml 与第1针次麻疹 间隔6个月
5、乙肝疫苗
(1)疫苗性状:我国1973年开始研究乙肝疫苗,1985年通过国家鉴定
投产使用(血源苗),1999年引进美国酵母表达HBsAG的基因工程疫 苗生产线、生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经抗原纯化、灭活和吸附重组制 成。目前大批量生产和使用这种疫苗。外观呈乳白色液体状、应保存 在2-8℃,不能冻结。
(8)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怎么办?
①有些人产生抗体晚,称为应答迟缓,可重新接种疫苗或适当增加剂量。 ②可采用0、1、2、12个月免疫程序。 ③已是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接种疫苗不会产生抗体、不宜接种。
六、免 疫 抗 体 维 持 时 间(参考表)
疫苗名称 卡介苗 脊灰疫苗 百白破 接种剂量 0.1ml 1粒 0.5ml 接种针次 1次 4次 4次 抗体产生 14-21天 7-14天 30天 抗体阳转 80% 95% 平均80% 保护年限 5-10年 3年 平均5-8年
B、后天获得性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应答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 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等特定抗原后产生 的免疫,仅针对该抗原发生免疫,又称特 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 B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三种。 获得性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 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产 生早、滴度低,消失快;细胞免疫应答产 生晚、滴度高、维持时间长。
(7)母婴阻断 ①母亲单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所生婴儿,一般仍按0.1.6 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效果仍然满意,但也有报道首针剂量 加倍效果更好,可以这样用没什么危害。 ②母亲表抗原和e抗原均为阳性或大三阳者,所生婴儿,应 联合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具体方法是: 出生后立即和1个月各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每 支200单位)及2.3.5个月各注射10μɡ/支的乙肝疫苗,也 可采取立即注射200单位球蛋白及0.1.6月各15μɡ/乙肝疫 苗,保护成功率都在90%以上。
2、脊灰疫苗
(1)疫苗性状:三价混合糖丸疫苗外呈白色,对热非常敏 感,-40℃存活数年,常在-10℃~-20℃保存使用。 (2)免疫机制:口服后相当于一次亚临床感染,7-10天后 血清中均可出现特异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14天左 右迅速升高,28天达最高峰,并逐渐下降。28天以上再补 服一次,抗体即会持续巩固。 (3)服苗对象:由于胎传母体抗体新生儿出生后1-2月逐渐 消失,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苗。服苗后4小时停 止喂母乳、因母乳内含有抗病毒抗体,对疫苗病毒有中和 作用。同时也忌用热水或其它饮料溶化,以免影响效果。
4、麻疹疫苗
(1)疫苗性状:冻干麻疹疫苗采用鸡胚上皮细胞培养,对 热极不稳定,56℃30分钟即可完全灭活,保存于4℃可维 持数周,应在低温下保存。 (2)免疫机制:接种麻疹活疫苗等于一次隐形感染,被免 后早期出现Igm抗体为主,7-14天可以测出,30天左右达高 峰,但维持时间较短,30天后产生的IgG抗体维持时间较 长。 (3)接种对象:由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可维持6个月左右, 新生儿出生后满8个月基免第一针,抗体不稳定,18月龄 至24月龄再加强一针。 (4)免疫效果:麻疹疫苗免疫效果非常理想,基免后抗体 阳转率可达95%以上,维持4-6年。
(2)免疫机制:接种后经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刺激T细胞分化增殖。再 激活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释放多种淋巴因子, 产生免疫抗体,全程4-6周。
(3)接种对象:由于结核病无胎传被动抗体,新生儿出生后即为易感者。 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1岁以上应作结核菌素试验,大于3岁不宜 再种卡介苗。 (4)免疫效果:主要降低结核病及15岁以下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保护 率达80%,保护期大于10年。
3、判断不属于异常反应的条件 (1)因疫苗本身特异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者违反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指导 原则、接种方案等,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 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受种者 或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健康状态和禁忌等情 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病情加重; (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