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_七年级 地理 中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七年级 地理 中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东的范围、地理位置,掌握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了解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及地区差异。

2.进一步巩固识读地图、分析地域特征的技能和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东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炎热干燥的气候及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法与谈话法相配合。

教学用具《世界地形图》、《中东政区图》,地形图,
教学提纲
一、范围和地理位置
1.范围和国家分布
2.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三、炎热干燥的气候
1.特点
2.形成原因
3.地区差异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亚洲的哪几个分区?它们分别处在亚洲的什么位置?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亚洲的最后一个分区,位于亚洲西部的中东,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居民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中东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所以尽管它不在亚洲,我们还是把北非和中东放在一章中学习,便于我们全面了解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学习新教材
第一课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和地理位置(板书)
1.范围和国家分布
[指导读图]读《中东的政区图》,明确中东的范围及在世界中的位置,并找出所包括的国家。

(学生读图后,教师指定学生在黑板前指图说明本地区的范围、包括的国家以及该地区的地理位置。

)[提问]中东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析)
[教师归纳]①本地区大部分处在北纬15°至北纬40°之间,北回归线从南部穿过。

②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是亚洲、欧洲、非洲三洲交界处,又有地中海、红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五海集中在这里。

③红海、苏伊士运河、士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形成重要的海上通道,不仅将三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沟通了二大洋。

[读图]指导学生读《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图,分析它们的重要交通位置。

2.地处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板书)
本区不仅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陆上和空中的东、西交通要道;不仅现在,而且历史上也早已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读图]读丝绸之路示意图,并让学生对照《亚洲政区图》,了解“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区。

(有条件时还可分析这些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


过渡本地区不仅位置突出,自然环境也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征,先来分析它的地形。

[读地形图]读《中东的地形图》,让学生说出中东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板书)[教师归纳]以高原为主,主要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

高原周围被耸立的山岭包围,使其地形闭塞。

平原面积狭小,主要有两河冲积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及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这两个地区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

此外地中海沿岸的狭窄平原,这里的死海湖面海拔为-392米,为世界陆地最低点。

下面再来看看本地区的气候。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气温、年降水量分布及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说出本区气候的基本特点。

(一半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可达20℃,以热带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为干旱地带。


三、炎热干燥的气候(板书)
1.特点
[阅读课文]指导学生读“炎热干燥的气候被叫做‘无流国’”。

[读图]指导学生从地图册上找出主要“无流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也门共和国等。


[教师讲解]由于气候炎热干燥,在这里形成了广大沙漠,这里有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

[阅读课文]先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沙漠的位置范围,再阅读课文“撒哈拉沙漠”及“选讲课文”。

过渡综上所述,本地区是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炎热干燥。

造成本区气候炎热干燥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再分析它形成的原因。

2.形成原因(板书)
[教师归纳]本区大部分地区地处北纬20°至30°之间,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所以气温高。

这里又处于副热带高压和来自亚洲内陆干旱地区东北信风的控制,所以干旱少雨。

同时本区闭塞的高原地形,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的进入,更加剧了本地区的干旱,所以才形成了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的特点。

但本地区的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异,比如,沿着地中海周围的狭长地带,就分布着另外一种气候。

3.地区差异(板书)
[分析图表]读第180页A、B图,说明B图中气温和降水在一年中的变化特点,与A图中的气温降水相比有什么区别?(B图所示一年中8月气温最高,约25℃;1月气温最低,约8℃,从气温变化看属于温带特点。

全年降水约500毫米,且集中在冬季,而夏季少雨。

这是地中海沿岸地区常见的气候特点,我们称这种气候为地中海气候。

而A图全年高温少雨,为本区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提问]造成地中海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学生应从所在纬度和海陆位置以及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本区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地处北纬30°至40°之间,正是
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本地区冬季为西风带控制,因而多雨,而夏季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少雨。

复习巩固
[检查提问]①指图(挂图)说明中东交通位置的重要性。

②中东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布置作业
[填图]完成填图练习
《中东》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了学生的上课态度不够积极。

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因而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各种媒体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课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中东》效果分析
1、基本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

这节课我重视情境创设、角色互换、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

例如:对中东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话;假如我是日本等国石油公司的老板;为中东未来经济
献计献策等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挥,超出了我的预想,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积极自主学习。

2、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机械记忆的数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本节课强调从生活走向科学,把知识引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学生多层次知识结构。

如:利用所需知识为中东未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建立了“四学”目标。

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涉及了“学生想知道什么”,然后再探究。

“四学”目标是:
能学:建立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想学:建立与学生具有自主信息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会学:建立在学生掌握另一端信息策略基础上的想学。

坚持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4、能通过时事走入地理,采用看图片、播新闻的形式激起学生热爱和平、关注和平的价值取向。

5、了解中东的范围和两洋、三洲、五海、一湾、一运河、三海峡的地理位置以及中东石油资源时,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对问题认识逐步升级的探究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6、课堂练习力求分层次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使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会做的题目。

同时利用作业练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世界,参与时事政治,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如:给联合国秘书长或中东领导人写信等。

《中东》教材分析
中东是在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之后,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进行突出介绍的;中东地区是因为其在世界地理中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能源和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从来就是备受世界关注的焦点。

本节教材在引导学生由生活走进地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关注世界和平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东》评测练习
一、填空题
1.两河流域包括河和河流域,它是文化的摇篮。

2.中东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洋和洋的枢纽地位。

3.中东地区资源丰富,资源却很贫乏。

4.中东的人种主要是。

5.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都把看作是圣城。

二、选择题
1.“欧佩克”(OPEC)是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的简称()
A.联合国
B.世界经济贸易组织
C.石油输出国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中东的绝大多数居民信仰()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3.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
A.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B.几内亚湾及其沿岸地区
C.墨西哥湾及其沿岸地区
D.孟加拉湾及其沿岸地区
4.巨型油轮从波斯湾运输石油往西欧,应选择的航线是()
A.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西欧
B.太平洋→地中海→大西洋→西欧
C.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西欧
D.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
5.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
A.伊朗
B.伊拉克
C.阿富汗
D.巴勒斯坦地区
三、综合题
1.读中东石油运输路线图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