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陆港项目一期集装箱堆场及其附属配套工程水泥稳定碎垫层施工技术案港口集团港口工程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3)第二章施工准备 (4)第三章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法 (6)第四章主要施工人员及机械进场计划 (11)第五章施工进度计划 (14)第六章质量管理及主要控制措施 (14)第七章安全管理及主要控制措施 (15)第八章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 (17)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1. 编制依据1.1 地勘资料: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陆港堆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资料:相关设计图纸1.2 编制依据:(1)港口道路、堆场铺面设计与施工规(JTJ 296-96);(2)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2008)及现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规程及条例。
2.工程概述S3地块堆场包括杂货堆场面积约17194m2、停车场及空箱堆场面积约11217 m2;S3地块堆场间道路总面积约48778 m2。
该区域水泥稳定碎垫层厚250mm。
集装箱堆场(三个集装箱堆场总面积约46521 m2),集装箱堆场水泥稳定碎垫层厚350mm。
水泥稳定碎总量约35580 m3。
场外市政道路面层铺筑0.4m水泥稳定碎,施工面积约40423 m2,总量约16170 m3。
杂货堆场西侧边由南向北放坡,其他区域由堆场中部最高处向四放坡;停车场及空箱堆场西侧边由南向北放坡,其他区域由西向东放坡。
坡度均不超过10‰。
第二章施工准备1.施工前应具备资料:(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场地高程及坐标控制点、坐标。
(3)设计图纸及设计要求。
2.施工技术准备:(1)施工案的批准,并配备满足施工要求的技术人员,熟悉图纸及工作要点,明确质量责任制。
(2)计量器具准备及检查(包括:全站仪、水准仪、RTK检查);(3)上岗人员上岗证件检查和工作经验摸底,分配每个人员适宜岗位;(4)确定场地基底设计高程,并计算高程格网;(5)按格网高程放线,打设控制桩;(6)复核测量基准线、水准点和定位桩,将施工测量控制点引至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固地点;(7)对进场的机械操作人员与观测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现场作业人员格控制场区高程,避免出现高程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出现。
3.人力和施工机具设备准备:(1)根据设计图纸及现场施工情况,安排施工机具设备进场并制定设备的施工任务。
(2)根据施工案组织管理人员和各作业人员及时进入施工现场。
(3)推土机:用于辅助水稳卸料,为整平、碾压做准备。
(4)摊铺机:用于水稳层的铺设和精确找坡。
(5)测量仪器:用于监测各个结构层分层铺设后的高程控制。
4.施工场地准备工作:(1)临时道路选择及修筑:根据现场施工顺序及修筑向,在上步结构层满足技术要求下可以再场地部临时走车,否则需要在场地东西道路位部修建临时道路作为运输设备材料的临时道路。
(2)安全施工标示:在穿过电线杆等有高度限制的障碍物时,要根据实际能通过高度在两侧设置标示,避免在有大型车辆或设备通过时对电线杆造成影响。
第三章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法1.主要施工流程:施工准备试验段施工水泥混合料拌合运输和摊铺整平、碾压养护1.1 施工工艺:准备下承层→施工测量→试验段施工→水稳混合料的拌合、运输→摊铺→整平、碾压→养护1.2 施工步骤:(1)准备下承层摊铺前先人工清除底基层表面杂物、对由于雨水冲刷、施工造成的夹泥、表面错台等进行补充填料和碾压整平,然后对层面进行洒水防尘,进行水泥稳定碎的摊铺。
下承层质量检查合格后,经监理工程师批准,进行水泥稳定碎基层的铺筑。
(2)施工测量施工测量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施工测量。
在中心桩和边桩上做红油漆标记,标定层厚横线,并挂线施工,每10m设一标记。
(3) 试验段施工通过试验段试验,以检查所采用的设备能否满足拌合、摊铺和压实的施工工艺要求。
测定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塑性指数、含水量、均匀性、压实度,使混合料达到最佳含水量时的压实系数,压实遍数,压实程序和施工工艺,为正式施工提供技术参数。
(4) 混合料的拌合、运输混合料由水稳站集中拌合,水泥稳定碎中每立水泥用量不宜大于6%,所用水泥一般采用标号较低,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根据设计要求的水泥稳定碎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配合比试验,确定配合比中各种配料的实际掺量,使所用水泥和骨料均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规定。
混合料的配合比按设计要求进行,进入料斗的集料不应潮湿,水泥剂量应准确。
混合料自加水拌合起,4小时铺筑、碾压完毕。
水泥稳定碎采用集中拌合厂拌合,混合料的运输采用15t自卸汽车运输,直接卸入摊铺机料斗。
汽车运输不可在已完成的基层上行驶,当不得已在已完成的铺筑上通过时,速度要缓慢,减少不均匀碾压或车辙。
卸料时慢卸,防止混合料离析。
(5) 摊铺采用装载机配合刮平机摊铺混合料,将门机组装场地作为试验段施工,初步拟定松铺细数为1.2,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
最终通过典型施工确定松铺系数,确保压实厚度不超过25cm。
(6)整形、压实边铺边碾压,以保证水泥稳定层不分层,有良好的整体性,表面平整后,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碾压采用25t压路机,一般需碾压6~8遍,直至无明显轮迹为止,碾压时重叠1/2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头两遍采用1.5~1.7km/h为宜,以后采用2~2.5km/h。
碾压过程中如表面水蒸发得快,应及时补洒少量的水。
压路机如必须在已成型的基层上进行调头,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7)水泥稳定碎养护对已完成的基层做好保湿养生工作,并控制行车不出现轮迹。
(8)接缝及调头区处理纵向接缝施工时,压实层末端采用木作支撑处理,厚度与基层厚度相同,外侧用钢筋钉在碎层上,挤紧木,形成模板挡住碎。
碾压时,木边缘部位碾压密实。
施工与其相接的一幅时,将木拆掉,并将拆除后的空档用拌合好的水泥稳定碎填充,一起进行碾压。
横向接缝施工时,留5~8m不进行碾压。
下段施工时,与施工好的水混稳定碎搭接300mm。
调头区在3天不允上车。
调头区表面用草帘子进行防护,防止车辆调头时破坏表面。
(9)验收采用灌砂法对水泥稳定层的压实度进行检测,要求达到设计及规要求;采用塞尺和靠尺对水泥稳定层进行检测,对整体平整度做出评价。
施工中的注意问题:(1)施工前,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避免雨天施工水泥稳定碎。
(2)水泥稳定碎必须在水泥终凝前碾压完成。
(3)推土机进行整平时禁在已碾压完成的水稳层上行走、调头。
(4)碾压完成后,及时进行养生。
喷洒淡水,养生时间15天,养生期间保持潮湿状态。
1.3施工控制标准(1)水泥稳定碎的拌合施工采用集中厂拌法,水泥稳定碎施工期的最低气温应在5°C以上。
(2)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水泥宜选用终凝时间较长的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选用,水泥剂量不大于6%。
(3)水泥稳定碎必须摊铺均匀;(4)洒水、拌合必须均匀;(5)应格掌握水泥稳定碎基层厚度和高程;(6)应在混合料处于或略小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到达到按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的98%压实度;(7)应用20t以上的压路机碾压,并应征得监理工程师的同意;(8)必须密组织,采用流水作业法施工,尽可能缩短从加水拌合到碾压终了的持续时间;(9)必须保湿养生,不得使水泥稳定碎表面干燥,也不应忽干忽湿;(10)水泥稳定碎上未浇筑混凝土面层时,不应开放交通,当施工中断,临时开放交通时,应采取保护措施;(11)水泥稳定碎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不小于98%,7天龄期的无侧限压强度不小于3.5Mpa(20°C条件下湿养6天,浸水1天)。
(12)水泥稳定碎基层铺筑完工后,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提供资料进行验收。
1.4质量检验标准(1)水泥、碎质量和水泥稳定碎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2)水泥稳定碎的压实度和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规定,每2000m2取一组试样进行检验。
(3)水泥稳定碎拌合应均匀,不得有聚集成团的屑和灰团。
(4)水泥稳定碎碾压应密实,中型压路机驶过无明显轮迹。
(5) 水泥稳定碎的允偏差、检验数量和法见下表:第四章主要施工人员及机械进场计划1.施工人员配备1.1 人员准备要求(1)根据施工图纸及公司程序文件认真落实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作到科学合理,既能够满足施工质量及进度要求,又不造成无故浪费。
(2)参与施工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要能够胜任此项工作,在确定骨干的基础上,优胜劣汰,随时调整施工力量,以满足现场施工进度和质量要求。
1.2场地平整人员准备2.施工机械配备2.1机械准备要求(1)机械设备及工器具在进厂前必须格执行试验和检验工作程序,进厂后要格执行防护、贮藏、搬运、发放、维修及保养等工作程序。
有问题的机械设备或工器具需进行维修,维修后也应格进行检验和试验,合格后可在施工中使用。
(2)机械设备及工器具在使用前必须确保其性能良好,安全可靠。
如不确定则必须进行技术状况检查和机械安全检查,确认其性能良好后可使用。
(3)施工机械采用若为自购,需选定正规厂家,并按要求进行检验,搜集好厂家资质及合格证、试验报告等各种质量证明文件;若为租赁,需首先对拟租赁设备格进行质量检查,看是否能够满足现场施工要求,且需对现场租赁设备签定安全协议和施工合同。
水泥稳定碎垫层施工机械第五章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整体施工进度计划,水泥稳定碎垫层的施工时间为30天。
第六章质量管理及主要控制措施1.质量管理目标本单位工程的质量目标为:(1)满足及行业施工验收规、标准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要求,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实现零缺陷移交。
(2)分项工程合格率100%,分部工程合格,单位工程优良。
2.质量管理控制措施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质量控制有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有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
对于一个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我们重要地抓好事前控制、主动控制,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切实可行的质量计划,加强原材料和施工过程的控制,强化验收手段,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质量管理措施。
第七章安全管理及主要控制措施1.安全管理目标1.1工程安全管理总目标:一控制、二降低、三提高、四实现、五杜绝、六到位。
(1)一控制:格控制人身轻伤事故、重伤及以上事故,实现零目标。
(2)二降低:降低现场习惯性违章现象;降低机具、设备操作性违章现象。
(3)三提高:提高班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对事故预测预控能力;提高安全员安全意识和素质。
(4)四实现:实现千人负伤率低于3‰;实现工程安全管理到位率100%;实现重要作业安全监察到位率100%。
(5)五杜绝:杜绝人身死亡事故及七种恶性事故;杜绝群伤事故;杜绝恶性未遂事故;杜绝交通死亡事故及负主要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杜绝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垮(坍)塌事故。
(6)六到位: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监督检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