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拉菲“=”假酒的尴尬 翻译惹的祸

拉菲“=”假酒的尴尬 翻译惹的祸

拉菲“=”假酒的尴尬翻译惹的祸
Chateau Lafite拉菲庄园
一说到拉菲,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质疑:会不会是假酒。

这么多年的葡萄酒消费经历,大众对葡萄酒有一定的了解,有名的酒庄、酒款都略知一二。

如世界五大酒庄:拉菲堡、拉图堡、奥比安堡、玛歌酒庄、木桐酒庄。

知道拉菲是顶级名贵葡萄酒,知道拉菲的产量有限。

然而,在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由利益的驱使,葡萄酒商家利用大众对葡萄酒认知的空白和中国人特有的虚荣、跟风的心理,大量制造、倒卖葡萄酒,且特别喜欢用拉菲这个响亮的名号四处兜售。

在中国,拉菲很多,有钱人都喝拉菲。

Chateau Lafite拉菲酒窖
迄今为止,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有些年头了。

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大众基本素质的提高,大众对葡萄酒有一定的区分能力。

知道拉菲的产量有限,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就更是寥寥可数。

大款们豪掷千金买的拉菲也大多是假酒。

久而久之,谈起“拉菲”不仅仅是顶级葡萄酒、黄金液体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假酒的潜台词。

现在,中国人没那样迷恋拉菲了,受过骗上过当之后,心里留下阴影,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反感。

就像在北京某小有名气的餐厅工作的侍酒师说的:“现在来餐厅吃饭的有钱人都不太点拉菲,因为你点拉菲会被人看成老土”。

在中国,“拉菲”=“假酒”这种尴尬文化认知就像一把利剑,将很多酒庄一剑击毙。

当然真正的拉菲不怕。

可在法国有很多其他酒庄也带有拉菲二字,进入中国市场,翻译成中文酒名必然带有拉菲二字,
于是乎,大众很自然的根据已有的葡萄酒知识将其判为假酒。

对这样的酒庄而言是严重伤不起。

这样的酒庄在法国本来就是产量小的中级酒庄,他们产量不大,基本在本地市场就能销完。

他们有成本压力,很少也没必要去参加各种葡萄酒评分大赛。

当然,这样的酒庄在中国市场完全是没有知名度。

但在法国,这样的酒庄是有一定知名度且品质较好的酒庄。

Chateau Laffitte Carcasset
Chateau Laffitte Carcasset酒窖
比如距离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拉菲城堡所在地波亚克(Pauillac)产区不远的圣埃斯苔夫产区(St Estèphe)的Chateau Laffitte Carcasset,它翻译成中文是拉菲特卡尔卡赛城堡或拉菲卡斯特城堡。

这个城堡拥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葡萄园面积很小,只有22公顷,所以产量小知名度也不算很高,级别仅仅是个中级庄。

同样,在上梅多克地区的最上方产区的Chateau Laffitte Laujac,翻译成中文就是拉菲特·罗亚克城堡。

该城堡知名度更低一些,但也是中级庄水平。

中国人对这个城堡没任何概念,但波尔多的酿酒人都知道,这个城堡的主人克鲁斯家族在波尔多地区是数一数二的酿酒、销售大家族,拥有400年的历史。

法国西南地区小产区Madiran还有个拉菲:Chateau Laffitte-Teston (拉菲特·泰斯桐城堡),城堡的主人Laffitte是同年代酿酒师中获奖最多、最出色的一位。

以上这些拉菲酒庄都是货真价实的酒庄,他们生产的葡萄酒虽然比不上Chateau Lafite的,但他们不是假酒。

在中国,大众看到带有拉菲二字便一棒子打死:假酒。

大众的这种认知误区很大程度上源于酒名的翻译。

在法语中,Lafite和Laffitte的发音是一样,但写法上有区别,两个单词中F和T的个数不同。

但这两个单词翻译成中文,只有一个词“拉菲”。

所以误会就产生了,Lafite和Laffitte都翻译成“拉菲”。

但中国人知道的“拉菲”是Chateau Lafite的,并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拉菲酒庄。

“拉菲卡斯特”是这种尴尬误会的典型例子。

2012年年初,由“拉
菲卡斯特红酒”傍名牌一事牵扯出大量假冒葡萄酒品牌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浙江省工商局发现,居然有商家把英文Lafite和Castel合在一起,拼凑成“拉菲卡斯特”的牌子。

但只要仔细看看酒的法文名字就知道这样的酒一定是假酒。

因为没有Lafite Castel这个酒庄。

Chateau Laffitte Chateau Lafite
那么为什么“拉菲”在法国没有涉及假酒,傍名牌等问题呢?因为拉菲只是一个相同的发音,写法不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是Lafite,其他这些则是Laffitte,单词中有两个F两个T。

这和很多中文一样,发音一样,但写起来却大相径庭。

所以今后选酒的时候,如果有拉菲,先别下定论,一定要看看是多少个F、多少个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