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植物分类概

第四章 植物分类概


第二节 植物分类简史
一、人为分类系统:
早期人们仅根据植物的形态、习性、用途进行分类,未 考察各类群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的分类方法。
如: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植物学家提奥弗拉斯(公元前370~285)记载 植物480种,并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亚灌木和草本。
明代的李时珍(1518~1593)所编的《本草纲目》,将千余种植物分 为草、谷、菜、果、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毒草、湿草、青 草、蔓草、水草等11类,木部又分为乔木、灌木、香木等6类。
哈钦松系统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使某些亲缘关系很近 的科会分得很远。例如将草本的伞形科同木本的五加科、山茱萸科分开; 草本的唇形科同木本的马鞭科分开等等,但我国华南、西南、华中的一 些植物研究所和大学的出版物及标本馆多采用该系统。
哈钦松系统以真花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被子植物的单性花是由两 性花退化而来,无被花是有被花退化而来的;并认为花的各部为多数、 分离、螺旋排列等均为原始现象。认为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 始类型。他还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从木兰目演化出 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
植物分类学
定义:是一门对植物进行准确描述,命名,分群归类,并探索各类群之 间亲缘关系远近和趋向的基础学科。它与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 植物胚胎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遗传 学、古生物学、生物化学都有密切的关系。
特点:理论性、实用性和直观性 任务:识别物种、鉴定名称,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建
立能反映客观实际的植物分类系统;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 化过程和演化趋势。
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
植物分类的目的和任务
1、准确鉴定药材原植物种类,保证药材生产、研究的科学性和用 药的安全性。
2、利用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探寻新的药用植物资源和紧缺药材 的代用品。
3、为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保护和栽培提供依据。 4、有助于国际交流。 每一种植物 ,均有一个国际上基本统一的拉丁学名和拉丁文记述, 这对国际间植物研究资料的交流带来方便。 植物分类学是发掘研究祖国医药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认 真学好。
清代吴其浚(1789~1847)的《植物名实图考》 中,将植物分为谷、蔬、山草、湿草、石草、水草、 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和木等12类。
二、自然分类系统
定义: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
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和植物生态学等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界 自然演化过程和彼此间亲缘关系。
第四章 植物分类概述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节 植物分类简史 第三节 植物分类的单位与等级 第四节 植物的命名 第五节 植物界的分门 第六节 植物分类检索表
学习要求:
1、掌握常见的自然分类系统及植物分类研究的方法。
2、掌握植物界的分门;植物分类的等级、植物的命名、科及科以下 分类等级检索表的利用和使用方法。
恩格勒系统以假花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无花瓣、单性、木本、 风媒花等为原始特征,而有花瓣、两性、虫媒花等为进化特征。把 具有柔荑花序类植物当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目、 毛茛目等看作是较进化的类型。
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把被子植物分 立为门,列为第17门。在此版中把原来的分类系统中置于双子叶植 物前的单子叶植物移到双子叶植物之后。双子叶植物纲仍分为原始 花被亚纲(离瓣花亚纲)及后生花被亚纲(合瓣花亚纲)。被子植 物共有62目,344科。
尽管恩格勒系统一些观点已不能为多数分类学家所接受,但因 这一系统范围较广,包括了全世界植物的纲、目、科、属,而且各 国沿用历史已久,为许多植物学家所熟悉,故在世界许多地区仍较 广泛使用。如《中国植物志》及我国部分地区植物志仍基本按该系 统编排。
(二)哈钦松系统
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 Hutchinson)于1926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 植物科志》中提出。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1707~1778) 1735年在 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中,根据雄 蕊的数目、特 征以及和雌性的关系,将植物 分成24纲。虽不是 一个自然系统, 但以性器 官来分类是一个首创。 此后,又发表了《植物属志》,1753年 完成了 《植物种志》,将约7700种植物归入 1105个属, 并首次使用了双名法。林奈对分类学的卓越贡献被 后人称之为“分类学之父”。
起源: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R. Darwin)的《物种起
源》发表以后,认为物种起源于变异和自然选择,推动了植物亲缘关 系的研究,不少植物学家提出了各自建立的较为科学的植物自然分类 系统。
但由于有关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而公认的分类系统。当前较为流行的主要有以下
几个系统。
恩格勒(A. Engle)分类系统
哈钦森(J. Hutchinson)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塔赫他间(A. Takhtajin)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克朗奎斯特(A. Cronquist)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
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 (A . Engler) 和柏兰特 (K . Prantl ) 于1897 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发表,是植物分类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 的系统,它把植物界分为13门,而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把被子植 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计45目,280科。
3、熟悉植物分类的目的、任务。 4、了解植物分类简史,学习植物分类学的意义。 5、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新方法。 6、了解检索表的编排方法。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林
热带雨林
热带干旱荒漠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目的和任务
全 世 界 已 知 的 高 等 和 低 等 植 物 种 类 约 有 50 万 种 (种子植物25万种左右),我国约有5万种,要对数 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植物进行研究,如不 加准确分类和统一命名,将难以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开 发利用和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