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货币的本质一、货币形态变化(一)货币形态变化的趋势1、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货币形态的变化是对商品生产、交换不断扩大的适应。
交换发生的前提是相互交换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商品交换的数量比率遵循等量价值交换的原则。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偶然的、个别的,并且以物物交换的方式出现,因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只能是与之交换的其他商品,即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众多商品中分离出一种比较稳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2、货币形态变化的一般趋势货币形态变化的一般趋势是由具有实际使用价值(指可以用于生产或者消费)的一般等价物向没有使用价值的货币形态,由具有价值的实物形态向不包含价值的货币符号转化。
结合一般趋势与大致的历史线索,可以将货币分为四种类型做初步分析即: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各种货币形态1、实物货币(1)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被称作实物货币。
(2)理想的交换媒介需要具备下述特征: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价值均质可分、轻便和易于携带。
(3)各国在一定历史时期究竟用何种金属作为法定货币,既要依据该国的矿产资源情况,又受到商品交换的规模、习俗等因素影响。
2、代用货币(1)代用货币是实物货币的替代物。
它一般是纸制的据以换取实际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的凭证。
早期可以兑付金银货币的银行券是代用货币的一种。
(2)代用货币的价值实际上取决于所替代货币的价值。
(3)以黄金作为保证或准备的代用货币为什么最终退出了流通领域,这样就诞生了现代纸币,代用货币从而是金银货币向现代纸币过度的中间环节。
3、信用货币(1)信用货币是不以任何价值实体为兑换承诺和基础的纸制货币符号。
(2)信用货币又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形态: ①辅币;②现金或纸币;③银行存款。
4、电子货币(1)电子货币指计算机或贮值卡所记录、转移的代表一定价值量的电子符号形式的货币。
(2)有人提出电子货币的出现意味着货币消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二、货币的本质(一)货币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对货币的本质可以有两种分析思路。
第一种从商品货币关系本身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发挥一系列功能——交易媒介或者流通手段是其中之一,能够很好地疏导交换,从而使商品物尽其流,这既是对商品生产、交换扩大的一种适应,又从一定意义上为商品生产、交换的扩大开辟道路。
从货币的起源和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观察,货币最初具有实物商品的形态,例如金和银,但以后的发展证明货币进入流通可以既不依赖于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不依赖于其具有价值,而是由于其具有“普遍可接受性”。
(二)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第二种思路是从经济的社会基础出发,无论对“商品”与“货币”的分析都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物质意义的商品或者货币,以物质意义的商品与货币为介质产生各种生产、交换关系,它们自身不过是“玩偶”或者“道具”,一旦被赋予社会意义,主使者是幕后或前台的参与者“人”,所以就需要探讨,在将生产、交换真正的主体人引进来之后,货币体现什么关系?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商品种类难以计数,每一种商品背后有更多的生产者,从使用价值意义上讲这些生产者几乎都是为别人生产,从而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全体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网络。
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由货币衔接为一个整体,货币成为价值流动的载体。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货币职能指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用途。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货币关系时讲到有五种货币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一般而论,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分别是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三种职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一、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指用某物作为一般等价物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
如果使用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货币就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人们可以在观念形态上用货币衡量商品的价值,并不需要现实货币的存在。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各种商品价值量不同,用货币表现的价格也不同。
为了便于比较,就需要规定一个货币计量单位,称为价格标准。
2、物物交换条件下缺少一个可以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的单位,或者说价值尺度。
假如有三种商品,一个交易者用A 商品交换B 商品,他怎样权衡A 、B 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是否体现等价原则,或者他心目中没有“等价”概念但朦胧中觉得要“划算”,就会分别观察市场中A 与C 以及B 与C 的交换比例,由之换算出按照市场上神秘的“看不见的手”所确定的A 商品交换B 商品的合理比例。
当有N 种商品时两两商品交换的信息总计有: 1(1)2Q n n I =-3、商品交换价值具有“记忆”特征。
由于大多数商品的价值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目前集市中商品两两之间交换的比率对以前已经发生的交换比率有一定依存性,由于信息流动性低以及交易双方收集信息的困难,他们仅仅掌握诺大市场中“记忆”信息的不同部分,在商品集合N 中双方虽然恰好持有各自愿意交换的商品i和j,但对i和j合理的交换比率的判断可能不一致,从而使交换无法实现。
引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对于N 种商品(不包括货币)人们需要掌握的交换信息数量锐减为n 。
4、货币购买力是一个有些抽象的概念,是许许多多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倒数,用其可以综合地衡量货币所代表价值量的变化。
实际中的价格变化有两种情况:其一,货币相对商品增加过快,单位货币代表价值量下降,价格上升;其二,货币增加落后于商品生产扩大,价格水平下降,单位货币代表价值量增加。
由于各种技术变化和市场供求短期波动,以及货币当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伸缩没有完全的定规,价格水平在一定范围变化是必然的、正常的。
价格变动若超出一定范围就会引起消极的经济后果。
二、流通手段1、流通手段职能又称交易媒介职能,指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疏导和加快商品流通、交换。
2、莫林与隆贝拉继承了门格尔的货币起源分析方法,将货币的产生看作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物物交换附加的交易成本→货币的产生→交换(贸易)扩展→劳动专业化和分工细密化程度加深→经济规模扩大和产出扩张。
3、在物物交换状态下双方要达成交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产品;第二,双方持有商品数量按价值衡量恰好能全部交换完结。
4、结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节约了两种交易成本,即信息成本与搜寻成本。
三、贮藏手段1、当人们将货币作为贮藏财富的一种形式时,货币即承担着贮藏手段职能。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必然衍生出贮藏手段职能。
3、社会剩余的增加使大量货币贮藏成为可能。
4、货币贮藏还能够起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经济体系中实际的流通货币数量在一定范围较好地适应对流通货币的需要量。
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是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典型的货币制度包括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等内容。
(一)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1、货币制度的基础条件之一是要有确定的币材。
世界上许多国家曾经长期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确定用什么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就成为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
具体选择什么金属做货币材料受到客观经济发展条件以及资源禀赋的制约。
2、货币单位也是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具体的政权背景下,货币单位表现为国家规定的货币名称。
在货币金属条件下,需要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量。
规定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有了统一的价格标准,从而使货币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
(二)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1、将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通货)可以区分本位币和辅币。
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主币。
辅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
2、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3、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但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在一定限额内。
辅币仅具有限法偿性,但可以与主币自由兑换。
辅币不能自由铸造,只准国家铸造,其铸币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当代纸币条件下,辅币与贱金属铸造的主币经常标示国家名称或者可以体现国家权威,但与历史上金属货币体系中将主币与辅币铸造发行权分别授予不同部门比较,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
4、银行券和纸币是贵金属储量以及相应的金银货币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扩大的需要而出现的产物。
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
早期银行券流通的前提和背景是持券人可随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属货币。
(三)准备金制度1、准备金制度分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金属货币与银行券同时流通条件下,为了避免银行券过多发行、保证银行券信誉,发行机构按照银行券的实际规模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另一种情况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发行纸币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维持一定规模的黄金。
2、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黄金储备主要有三项用途:第一,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准备金,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第二,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3、各国中央银行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国际支付手段,除了持有黄金之外,还可以选择储备外汇资产,具体选择何种外汇资产,既取决于该外汇资产所对应的外国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可接受性,也要考虑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变动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由于面临汇率风险,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应考虑持有适当的外汇资产组合而不是单一外汇资产。
二、货币制度的演进将历史上至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制度可以分为两类,即金属本位与纸币本位。
(一)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其主要形式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
2、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3、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的相同处在于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流通银行券,没有铸币流通。
4、布雷顿森林体制各国政府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制定兑换比率,这样使各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
(二)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中银本位的历史要早于金本位。
银本位制的运行原理类似于金本位制,主要不同点在于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
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一致。
银本位分为银两本位与银币本位。
(三)复本位制复本位制指一国同时规定金和银为本位币。
复本位制从表面上看能够使本位货币金属有更充足的来源,使货币数量更好地满足商品生产与交换不断扩大的需要,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货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