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专题


2、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 奴隶制社会,劳役制地租。 • 春秋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形态下 的赋役制度。
–公元前568年,齐国“案田而税”。 –公元前643年,晋国“作爰田”。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公元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 –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
秦国商鞅变法
• 朱筱新撰《对秦统一度量衡的再 认识》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期
24
• “以末致财,以本守之。”
–《史记 • 货殖列传》
•“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盐铁论 本议》
“抑商”政策的实质
• 绝非不准商人从事商业交易活动 • 堵塞商人生财之道 • 重征商税 • 稳定农业生产秩序
汉武帝的“抑商”措施
北魏均田制
•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均 田令”: • 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40亩。女子20亩。 • 初授田者,男子给桑田20亩为永业。 • 露田不得买卖,死后还官。 • 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每头授露田30亩, 限4头。 • 狭乡授田不足者,许迁宽乡。
隋朝均田制
• 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布 “均田令”: • 一夫授口分田(露田)80亩,妇人 40亩。 • “一床”授永业田(桑田或麻田) 20亩。 • 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授田限4头, 每头60亩。
思考题二
•如何评价均田制的作用 和影响?
唐朝中期以后的土地问题
• 土地兼并迅猛发展
• “如闻王公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并 吞,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
–《全唐文》卷35《天宝十载• 禁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
• 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 自宋朝开始,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官僚、地主、商 人三位一体,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兼并者。
6、隋朝的租调力役制
• 一床每岁出租3石,调绢1匹(4 丈)、绵3两,或调布1端(5丈)、 麻3斤。 • 丁男岁服役1月。开皇三年(583 年),减调1匹为2丈。 • 男子自二十一岁起,岁服役20天。 • 开皇十五年(590年),令“民年 五十,免役收庸。”
“以农为本”思想产生的根源
• 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 • 粮食种植与人的生存关系密切 • 农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第一次社会 大分工
• “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
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 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余的 野蛮人群多,而且也不相同。同其余 的野蛮人群比较,他们不仅有数量多 得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 兽皮、绵羊毛和山羊毛,和随着原料 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物。”
•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 重,权而取利。明君慎观二者, 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 得。„„故圣人之治也,多禁 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 (遍)用,则境内之民壹。民 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 恶出。”
–《商君书 • 算地第六》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 人为本,人以衣食为 本。”
–《贞观政要》卷8《务农》
–《孟子• 公孙丑》
• 汉武帝的“算缗”、“告缗”。
三、中国古代的 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
• 农业是古代制定经济制度的重点。 • 以户籍制度作为制定经济制度的依据。 • 土地和赋税、徭役制度构成古代经济制度 的基本框架。 • 经济制度制定的宗旨,是将农民束缚在土 地上,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 经济制度既制约土地兼并,又受制于土地 兼并。
“抑商”政策的提出
• “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 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 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 不可得也。”
–《商君书• 外内第二十二》
参考资料
• 《睡虎地秦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1978年11月版
• 朱筱新撰《从云梦秦简看秦代市 场的管理》
–《中国文物报》1998年6月10、17日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 专题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朱筱新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 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 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类。 其中,农业经济占据着主导的地 位。 •受小农经济和观念、意识的影 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表现出分 散式经营,封闭性强、规模小等 特点。
1、“以农为本”的 社会共识
• “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至 珍异之物,尤易招尤速祸。草野之人有十金 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有田产,不忧水 火,不忧盗贼。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竟夺尺 寸;虽有千斤之力,亦不能负之以趋。千万 顷可以值万金之产,不劳一人守护。即有兵 燹离乱,背井去乡,事定归来,庐室蓄聚, 一无可问。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姓张,李 姓者仍姓李。芟夷垦辟,仍为殷实之家。”
• 特点:
–是国家向臣民(主要是农民)按一定标准授予 土地的一种制度。 –受田民拥有对所授土地的使用权,还享有对其 中部分土地的占有权。 –授田制与赋税制度相配套。
授田制的形式和实质
• • • • 以“均田”的名义进行授田。 自北魏到唐前期,共有7次均田。 “均田制”主要以家庭为授田对象和单位。 用于授田的土地,仅限于国家控制的无主荒 地。并非将全国的土地重新分配。 • 对于私人土地达到或超过授田标准者,不再 授田,亦不退出超标土地。 • 授田制亦是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的一种措施, 以便使其提供赋税。
思考题一
•试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古 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 参考资料:
–朱筱新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 成及特点》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4期
二、中国古代的 经济政策
(一)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 的基本特点
• 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 与户籍和土地相关联 • 结合“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 结构 • 兼顾“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 结构
• 秦国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土地和户籍为 依据的赋役制度。 • “入顷刍稿,以其授田之数,无豤(垦) 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
–《云梦睡虎地秦简• 田律》
• “匿户,„„弗令出户赋之谓也。”
–《云梦睡虎地秦简• 法律问答》
•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两甲。”
–《云梦睡虎地秦简• 徭律》
3、西汉初期的赋役制度
• “盐铁专营” • “均输” • “平准” • “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返 为本,而万物不得腾踊。”
–《史记• 平准书第 八》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
–《商君书• 垦令第二》
•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 有私者治之耳。有贱丈夫也,必求龙 (垄)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 之。征商自此贱丈夫矣。”
• “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 而齐民无盖藏。”
–《史记• 平准书》 • “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 • 编户齐民。 • 赋役制度的构成:田租、人头税(口赋, “民年七岁至十四岁出口赋钱”;算赋,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 为一算。”)、徭役。
4、曹魏时期的赋役制度(屯田)
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公田不治。”
–《汉书•食货志》
•“田在草间,功成而不 收。”
–《国语•周语中》
户籍制度的建立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 赋。”
–《史记• 商君列传》
•“分土治民。”
–《商君书• 徕民》
2、“屯田制”产生的背景和实质
• 长处于战乱和动荡的政局中 • 大量的土地荒芜 • 大批逃避战乱的流民 • 采用军事编制的方法,将农民强制束 缚在土地上 • 屯田客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二)“重农抑商” 的政策
1、“重农”的思想和政策
• “重农”的思想始于春秋时期的新兴地 主阶级。 • 公元前658年,齐国“案田而税(相地 而衰征)”。 • 公元前643年,晋国“作爰田”。 •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 公元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 • 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
•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 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 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 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知此三者,谓之‘治政’。”
–《通典》卷一《田制》
“重农”思想的实质
• 满足国家政权积累财富的需要 • 强化国家统治基础 • 稳定国家统治秩序 • 使民习劳苦,善劳作
2、“抑商”政策
– 张英《恒产琐谈》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 主。有钱则买,无钱则 卖。”
–袁采《袁氏世范》卷三《治家》
2、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封闭性产生的根源
• 农业生产的劳动地点固定 • 聚族而居的定居生活 • 自保、排外的防范意识
小农经济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的表现
• “男耕女织”的家族(家庭)内 部分工劳作 • “自给自足”的家族(家庭)生 活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唐朝均田制
• 丁男(21—59岁)、中男(16—20岁) 授田100亩。内20亩为永业田,80亩 为口分田。 • 老男(60岁以上)、笃疾残疾者授口 分田40亩。 • 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 • 佛道授口分田:男者(比丘、道士) 30亩,女者(比丘尼、女冠)20亩。
唐朝均田制的特点
• • • • • • 与前代相比,授田对象不同。 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松动。 允许官人买卖永业田和赐田。 允许百姓死后无力供葬时,出卖永业田。 从狭乡迁往宽乡时,永业和口分田均可出卖。 如需购置住宅、邸店、碾硙,亦可出卖口分 田。
(三)中国古代的 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构成和演进
• 赋役制度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它在产生之 初,起到确立私人对土地占有的作用。但在 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又受制于大土地所有制。 • 赋役制度由地租、人头税(或户税)、徭役 (或兵役)三部分组成。 • 地租经历了劳役、实物(分成、定额)、货 币等几种形态的演进过程。
• 王安石变法制定“方田均税法”。 • 张居正改革有“清丈土地”。
土地兼并问题在农民起义口号中的反映
• 唐末农民战争,黄巢打出“均平”的旗号。 • 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的口号。 • 钟相、杨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 口号。 • 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 号。 • 太平天国运动,倡导“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提出“打土豪,分田地” 的口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