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我市畜牧业保险工作的调查报告

当前我市畜牧业保险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畜牧业保险工作的调查报告畜牧业保险是农业保险的重要分支,主要是指畜牧业在生产养殖过程中,因畜牧动物遭受流行病害、自然灾害、发生意外事故等多方面情况而提供保障的保险品种。

根据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来看,如果只靠商业保险公司运作,而缺少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畜牧业保险是不能推行的,从而不能有效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畜牧业保险在我市虽然经历了几年发展,但目前仍属于新生事物,为摸清我市畜牧业保险情况,市畜牧兽医局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到市农业局农业科、财政局企业科了解,并与有关保险公司和区县畜牧兽医局实地调研,形成了关于我市畜牧业保险工作的有关材料。

一、我市畜牧业保险现状我市畜牧业保险分类,目前针对畜牧类的保险主要包括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

1. 政策性保险:根据省农业厅、财政厅等部门印发的《山东省农业保险新增补贴品种实施方案》规定,我省享受中央财政补贴的养殖业品种主要有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三类。

主要保险责任为在保险期限内,因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引致的保险个体直接死亡的。

2.政策性保险基本保障水平:养殖业的保险金额,投保费率为6%,具体标准为:能繁母猪保险费60元/头,保险金额为1000元/头;育肥猪保险费30元/头,保险金额500元/头;奶牛保险费300元/头,保险金额5000元/头。

3.各级财政承担比例:根据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的通知》规定:中央财政承担40%、省级财政承担20%、市级承担10%、县级承担10%,养殖户自行承担20%。

通知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会同当地农业、畜牧和保险等部门,对下一年度的保险规模和补贴资金进行认真测算,落实保费补贴配套资金,及时编报上级财政补贴资金预算申请,确保财政补贴资金足额安排。

4.承保单位:根据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公布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名单的通知》和市农业局、财政局《关于做好2013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紧急通知》规定,省里统一确定各区县农业保险的承保单位:人保财险承保m县;安华农业保险承保m区;中华联合财险公司承保m县。

5. 我市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开展情况:自2007-2008年,结合国家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我市开始了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

2007年,全市共参保能繁母猪14.4万头,参保率为79.92%,全市完成能繁母猪保险理赔8076头,理赔额484.56万元,赔付率70.5%,保险公司不亏损。

2008年全市共参保能繁母猪20.85万头,参保率为98.5%,完成能繁母猪保险理赔25019头,保险额1518.16万元,赔付率136.8%,保险公司亏损,之后我市再没开展相关保险工作;2013年、2014年m区单独由人保财险开展能繁母猪保险6万头和2.6万头,保险不亏损;2014年,m县从生猪大县奖励资金中拨出12万元,保险1万头育肥猪,安华保险承保,年底发放保险费108万元,保险公司亏损。

其中m猪场2014年参保育肥猪2000头,年底获赔付21.6万元。

7. 畜牧类非政策性商业保险。

除去政策性保险外,各相关保险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畜牧类商业保险,如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肉用鸡养殖保险、奶牛医疗保险等,安华财产保险推出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生鲜乳价格指数保险,还有其他保险公司正在探索实行蛋鸡保险等产品。

二、政策性保险的实施程序根据我市m区已开展的能繁母猪保险看,政策性保险实施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1. 组织做好相关预算。

根据上一年度的生猪存栏数量,预测下一年度县级财政预算。

2. 制定方案,加强领导,统一行动。

区县政府下发文件,制定实施方案,m区政府印发《m区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部门责任,并及时向社会宣传。

3. 进行能繁母猪普查,确定参保养殖场。

为鼓励规模养殖,m区规定存栏投保的能繁母猪存栏量30头以上,未达到此规模的,需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或以村为单位,以统保方式参加保险,要求投保人将符合投保条件的能繁母猪全部投保。

各镇办组织畜牧、保险公司等专门力量,对农户(场)饲养能繁母猪情况进行逐户(场)普查,并按规定的保险条件予以确认。

4. 公示确认名单及数量、签订保险合同。

各镇办以镇或村为单位,向社会张榜公布拟参保的农户(场)名单和参保参繁母猪数量,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

经公示无异议的农户(场)与承保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同时缴纳应承担的保费。

5.保险过程中的赔付程序。

参保能繁母猪发生死亡后养殖户(场)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站及协保员汇报,并将死亡能繁母猪,在当地畜牧兽医站的监督下送到各镇办病死动物收储站,养殖户凭各镇办病死动物收储站出具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单》办理理赔,保险公司据此赔付每头1000元,各镇办病死动物收储站统一将病死猪送无害化处理厂统一做无害化处理。

6. 申请市级以上财政补贴。

根据当年参保情况,县级畜牧部门、财政部门和保险公司联合行文,向市级、省级、国家财政申请配套经费。

三、当前开展畜牧业保险工作的机遇(一)国家、省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加强。

国务院2014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省政府于2015年发布了贯彻国务院文件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意见。

国家和省都强调要积极拓展“三农”保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实施畜牧业保险,建立风险转移机制和经济损失分担机制,变政府对灾害的事后救助模式为事前防范与灾后经济补偿相结合,有利于政府农业补贴方式和救灾救济方式的改革,建立起市场化的新型防灾减灾机制。

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实施工作,通过财政局了解,市财政2014年列出300万预算用于农业保险,2015年市级农业保险预算增加到600万元。

(二)目前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需要畜牧业保险的实施。

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业示范市和胶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我市畜牧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发展,在m区、m县分别建成了日处理10吨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m区在7个乡镇又配备了50立方米的病死动物集中收储点,广大人民群众对随意抛弃病死畜禽的现象深恶痛绝,群众主动举报能力加强,社会监督压力逐渐加大。

另一方面,无害化处理厂由于缺乏长效的供应机制还存在“吃不饱”的问题,推行畜牧业保险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有机结合,是不同于2007-2008年实施能繁母猪保险的基础条件。

(三)保险公司和养殖户对参保的热情程度高涨。

通过对有关保险公司了解,目前我市的人保、安华保险等几家农业保险公司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对开展畜牧业保险的积极性和意愿都很强烈;而对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户了解,他们也有投保的意愿,想享受国家对保险业的补贴。

据调查的5个养猪场户都非常愿意参保,但是单个养猪场户投保、保险公司不受理,据了解是保险公司和政府的连接机制未发挥作用,政策性保险的配套难于落实,使得无法参保。

四、畜牧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畜牧业保险对降低养殖风险、促进无害化处理等方面都有诸多好处,但实施的经验看,效果却一直不理想,没有形成良好的畜牧保险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层财政畜牧保险保费配套难。

畜牧业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推进畜牧业保险力度大,那么参保的畜禽就多,需要县级地方财政配套的补贴资金也多,地方财政的补贴压力大,进而影响地方政府推进畜牧业保险发展的积极性。

补贴资金不到位,直接结果就是保险公司或者拖延支付赔款,或者直接减少承保数量。

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国家的惠民政策应实施而未实施,不仅损害了养殖户的利益,而且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养殖户的道德风险成为畜牧保险运营过程中的最大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保险合同双方因为违反法律法规、不诚信、违反正常的交易规划,导致合同中的一方遭受风险的可能性,分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

事前道德风险是指,在造成损失前,畜牧业保险可能会对养殖户的防损动机产生相应的影响。

事后首先风险主要是指,在损失发生后,畜牧业保险可能会对养殖户的减损动机产生相应的影响。

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事前道德风险。

在购买保险前,养殖户利用保险公司对于保险标的风险识别困难以及管理中的漏洞,以及畜牧业保险较为分散的特点,将那些发生过损失的保险标的,或者是必定会发生损失的标的物拿去投保,如有的养殖户把带病的畜禽和已传染的畜禽拿去投保,造成了保险公司的损失。

在购买保险后,养殖户会因为自己购买了畜牧业保险而放松了对牲畜的看管,防灾积极性会因此而大大降低,如养殖户不按正常养殖手段或是牲畜生病而不给治疗,从而使得牲畜发生损失的概率增加,损失加大。

2. 事后道德风险。

部分养殖户只投保自己一部分牲畜,如果某一些牲畜发生疫病死亡,会以已投保牲畜的名义进行索赔,未投保牲畜死亡,养殖户用己经投保的牲畜名义进行骗保,我市在2007年、2008年的能繁母猪保险中发现此类问题发生。

(三)病死畜禽处理不规范,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根据《动物防疫法》、《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对病死畜禽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我市自开展能繁母猪保险以来,由于缺乏完善的病死畜禽处理体系,对病死畜禽的处理不规范,保险公司和兽医技术人员现场勘查结束后即离开,养殖户自行处理病死母猪。

部分养殖户为贪图小利将病死母猪卖给不法商贩或将其进行简单掩埋,给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食品安全带来较大隐患,同时也为保险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四)畜牧业保险理赔手续操作繁琐造成养殖户投保意愿下降。

由于生猪和奶牛的耳标易脱落,佩戴率较低,一旦标的物死亡,保险公司对其身份不易辨别,常常会出现被动理赔的现象。

理赔难操作、费率确定难、是否在保险范围以内等原因都影响了畜牧业保险的发展。

理赔程序复杂、跨度时间长。

有的地方出险后,养殖户先要把受灾情况报到村委,由村干部统一报到镇兽医站,再由镇畜牧兽医站报案,畜牧局和保险公司安排人员实地查勘,再按比例定出核实受灾情况,最后按照动物卫生监督人员、保险公司协保员一起核实数为准,等到结束后送镇办病死动物收储站开具收据后统一进行赔付。

这样往往养殖户从上报到最后理赔金额到手需要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对于嫌麻烦的养殖户不愿参加此类保险,投保意愿降低。

五、几点建议(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近年来,国家、省高度重视保险业发展,政策性保险能够促使保险公司改良保险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降低养殖户的养殖风险性,将可能的经济损失转移给保险组织,增强养殖户的抗灾能力和灾后恢复再生产能力。

从宏观上看,畜牧业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畜牧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政策性保险能否推行下去,与领导和部门的认识程度息息相关,目前畜牧业政策性保险的主要矛盾点在区县政府与财政不能配套相应资金,而区县畜牧部门又无法及时提出预算申请,争取区县政府支持,因此要加强畜牧业保险的实施,需要统一思想,克服懈怠,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推动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