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 报告原则与要求:
• (一)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是《食品安全法》 法定报告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可能影响 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绩效考核 等原因干扰或影响依法报告。 • (二) 各省级、地市和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协 调同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保证调查信息的完整 性和报告的及时性。 • (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严格按照流行病学 调查结果进行报告,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 监测结果报告: •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调查后,及时通过“食源性 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基本情况;调查完毕一周内上报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送 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 •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及时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分 子溯源网络”(TraNet)报送食源性致病菌菌株信息、分 子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 3.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每日登陆“食源性疾病暴发 监测系统”查看各地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完成季度、年 度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分析报告并提交国家卫生计生委。
3、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以及社会经济造 成巨大危害,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是重要 的公共卫生问题。
•
•
•
•
食源性疾病的影响。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普遍和日 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的全球发病率难以估计,但据报告,仅 2005年就有180万人死于腹泻病。这些病例的大部分可归应于食品和饮用水污 染。此外,腹泻是婴儿和幼儿中营养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工业化国家,据报告,每年罹患食源性疾病的人口百分比高达30%。例如, 在美国,估计每年发生约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造成325,000人次住院和5,000 人死亡。虽然该问题未得到良好记录,但是由于存在一系列广泛的食源性疾 病,包括由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许多发展中国 家腹泻病的高患病率表明重大基本的食品安全问题。 虽然大多数食源性疾病为散发性并且通常未得到报告,但是食源性疾病暴 发可呈现极大规模。例如在1994年,在美国发生了一次由污染的冰淇淋引起 的沙门氏菌病暴发,估计影响224,000人。1998年,中国由食用污染的蛤蜊引 起的甲肝暴发影响了约30万人。 卫生部2012年9月25日公布我国首次制定的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提出了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致病菌在多类食品中的限量要求。在食品 安全与公众健康主题宣讲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 心研究员陈君石指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三大敌人依次是微生物引起的食 源性疾病,农残、兽残、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化学性污染以及 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监测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我国每6.5人中就有一人曾 经发生过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病例定义
• 1. 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 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见《手册》附录2。
• 2. 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 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 以上两个病例定义就是我们哨点医院信息 采集和报告对象。
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和报告的要求
• 哨点医院应在病例就诊后2 个工作日内通过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监测信 息。
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报告的 特殊要求
• (1)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哨点 医院应及时组织专家会诊,确认后将《食源性异常病例报 告卡》(见《手册》附表1-5)及病历复印件上报至所在 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 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报告卡后,应立即向 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其组织信息核实。 • (3) 信息确认后,由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食 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写并上报,同时将信息反馈哨 点医院。
• 监测实验室包括哨点医院的临床检验实验 室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微生物实验室。
• 哨点医院承担生物标本采集,由临床检验 实验室进行特定病原体检验。 • 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州医院上报食源 性致病菌分离株的复核。
实验室检验内容
• • • • • • 五项: 沙门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志贺氏菌 诺如病毒
食源性腹泻病原学检验的病例定义
•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 为主诉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 次 或3 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 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 思考:腹泻不是疾病名称,而是疾病的症 状。这样的病例定义,对食源性疾病诊断 的灵敏度或特异性有何影响?
有关实验室在病原学检验中的分工
病原学检验的目的和意义
• 1. 掌握重要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感染状况, 为相关疾病的预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 2. 为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病原学确证,通 过对特定病原体进行深入分析,从病原学 上提供病因相关证据。
检验目的的实现路径
• 哨点医院完成检验后,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 报送检测结果。 • 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州医院上报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进 行复核,并上送阳性菌株。
食源性疾病监测概念
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1、由食品引起的疾病。 2、概念的外延,即疾病的种类,比较宽泛。无论感染性 或中毒性疾病,都涉及疾病种类较多。感染有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感染,单就细菌来说,已知的多不胜数,更何况还有我们未 知的。病毒、寄生虫也是同样的。中毒性疾病中引起中毒的物质多种 多样,如生物毒素、有毒植物、金属元素超量摄入、化学物质的误食、 人为添加等等,每一种情况涉及的物质种类都多不胜数。从疾病分类 来说,除外伤外的所有疾病都可由食品引起,包括传染病或非传染病, 器质性的功能损伤或精神性的疾病,急性的、亚急性的,甚至是慢性 的。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 目的:
•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 分析,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 品和危险因素,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 提供依据。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 监测内容: • 1.所有发病人数在2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 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 2.对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中环境、食品、生 物标本中致病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
• 省疾控中心,或上送国家风评中心,对沙门氏菌分离株进 行PFGE 分子分型;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 希氏菌进行药敏试验。 • 最后,将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图谱或BioNumerics 软件 分析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录入“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 网络(TraNet)”系统。 • 原则上从接收菌株至结果上报不超过两周。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 监测主体:
• 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县(市)疾控中 心及各医疗机构。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 监测信息来源: • 1.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的疑似食源性 疾病暴发事件; •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监测发现的疑 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 3.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开展食源性疾 病暴发事件调查后通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事件。
本结至此结束。
谢谢
食源性疾病监测概念
• 疾病监测(surveillanc)概念
• 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 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 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 干预措施。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是早发现、早预警 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掌握主 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疾病负 担。(《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 册》) •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 要内容之一,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风险 评估、标准制订修订以及食品安全政策措 施制定的基础。
2016年黔东南州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主要 内容
•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又分为
• 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报告:所有哨点医院 • 食源性腹泻病原学检验:州医院
•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各县市疾控中心
食源性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例监测
• 目的: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 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 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 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 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 警与防控能力。 •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包括病例信息采集和 病原学检验两部分工作内容。
食源性疾病监测
黔东南州CDC 侯兴华 2016年4月
目录
• 食源性疾病监测概念 •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 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 • 食源性疾病病原学检验
•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测概念
• 食源性疾病监测,就是通过长期、系统、 连续地搜集有关食源性疾病的信息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 学特征、发病趋势,早期发现和预警食源 性疾病暴发等重大食源性疾病危害,为食 品安全标准制订修订提供依据,为预防和 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决策参考。 • 需要明确2个相关概念:食源性疾病、疾病 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测概念
•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 一般性定义:食品引起的疾病。 • 《食品安全法》定义: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 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 《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定义:由食品或怀 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 WHO: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disease)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 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 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 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 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 1、被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数据和 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 • 2、主动监测:各国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即属于被动监测 范畴。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 下级单位尽力去收集资料)。我国卫生防疫单位开展传染 病漏报调查,以及按照统一要求对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进行 重点监测,努力提高报告率和报告质量,均属主动监测。 • 对于同样的流行情况,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的结果往 往会有明显的质和量的差别。例如我国多数地区肠道传染 病的实际发病率比报告发病率高2~5倍,只有通过漏报调 查这种主动监测方式,才有可能查清这类传染病实际发生 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