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考试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

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给文公食。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怼(duì):怨恨。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
B.盍.亦求之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
【答案】D
【解析】“义”,此处为动词,把……当作正义。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B.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C.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D.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答案】B
【解析】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
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和其母亲的高洁品质。

【答案】B
【解析】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受赏赐。

故B项叙述不正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译文: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译文:
【答案】(1)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2)偷窃别人的财物,还被人称为强盗;更何况贪求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注释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赏从亡者(跟随逃亡的人)。

介之推(晋文公臣子。

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
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不言禄(不要求赏赐。

禄:古代称官吏的俸给),禄亦弗及(赏赐没有给他。

弗:否定副词,不。

及:通“给”。

供应)。

推曰:“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指晋惠公,姬姓,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公元前651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

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国人都很不顺服他。

公元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其子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怀(晋怀公,晋国君主,姓姬名圉。

早年在在秦国做人质,后其父亲晋惠公逝世,太子圉做了君主。

但不久,晋怀公的伯父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晋怀公的心腹吕省和郤芮都临阵倒戈,晋怀公被迫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为文公的重耳派人杀死。

死时只有22岁)无亲,外内(指国内外)弃之。

天未绝(灭绝)晋,必将有主(有主持国家大事的主人)。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实际已经安排好了),而二三子(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以为己力,不亦诬(欺骗)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把天公的功劳据为己有。

贪,贪取。

天,天公,指自然界的主宰者),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将那罪过当做道义。

义: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道义),上赏其奸(形容词用做名词,奸诈的行为),上下相蒙(欺骗,隐瞒),难与处(相处)矣!”
其母曰:“盍(hé,兼词,何不)亦求(要求赏赐)之。

以死谁
怼(因为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埋怨谁呢?怼:duì,怨恨)!”
对曰:“尤(yóu,怨恨,责备)而效(效仿)之,罪又甚(加重)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固定结构,怎么样)?”
对曰:“言,身之文(文饰,装饰)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这)求显(乞求显贵)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xié,一同,偕同)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把)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为之田(祭田。

旧时族田中用于祭祀的土地,因其地租收入主要用于祭祀而得名。

旧时族田有多种名目,诸如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义田、学田、公会田等皆为族田。

祭田即为祭祀而置的土地,属于供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费用。

祠堂田、寺庙田、墓田专供各自的祭祀之费用。

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

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

跨宗族的地域性乡党公会田,往往汇集若干宗族的族田,用作联络乡党感情的会餐费用,以及砥砺名教、解决地方纠纷或与外地争讼的费用)。

曰:“以志吾过(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且旌(表彰。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善人。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推不要求赏赐,赏赐也没有给他。

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必定要有主持(国家大事)的主人。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一个二个的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荒谬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行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

”便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寻找他找不到,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