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抒情方式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诗鉴赏最大障碍是读不懂诗歌,把握不了诗歌的情感内容。
这有诗家语言的疏离陌生之因,有时间距离和历史情境之异,也与我们对诗人抒发情志的规律把握不够有关。
本文试从诗人情感抒发的角度作一点探讨。
诗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的迸发,就没有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
所以把握诗人情感抒发的方式,就不失为我们体味诗歌情感内容的捷径。
情感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内容一眼便知,一般不会作为考试内容。
间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助对景、物、史、人的描写或咏叹,含蓄委婉地传达出来。
在间接抒情的诗歌中,诗人对生活生命的感发蕴积胸中,有时这种感发甚至被遮蔽着,耳目一旦触及外物,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于是情感便因景而生,缘物而发,际会历史风云,神遇相知之士。
这一类诗歌,意蕴丰富,手法鲜明,便于设题,所以常作为高考命题素材。
一、写景抒情式
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情――诗人的生命感发,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养
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的媒介物――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便形成了诗的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之间通常有四种关系。
第一种:以乐景写乐情。
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第二种:以哀景写哀情。
2004年广东卷杜甫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第三种:以乐景写哀情。
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
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第四种:以哀景写乐情。
李白诗《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
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二、写物言志式
写物言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托物言志。
诗人在对象――物上,发现或找到了和自己在精神上的某些相通之处――物与志的“契合点”,引起了心灵的感会,于是便借助对“物象”的描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一抒心中情志。
咏物诗特点是“不粘不脱(不即不离)”,既扣准所咏之物,又在诗中有所寄托。
诗人在诗中展开诗意的想象,把物象和情志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何处是写物,何处是写人,又处处是物,处处是人。
字字摹写物象之态,句句曲尽胸中之志。
2004年北京夏季高考卷所选苏轼诗《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在诗中,既兼顾梅花的物态和本性,又将梅花人格化,抓住了红梅的“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这一独有的“梅格”,传达出了红梅娴静高雅而不浅薄庸俗的神韵。
句句写梅,字字喻己。
同一个物,因为诗人个人的性情、际遇和创作时的具体情况不同,故所咏之情也就相异。
从诗中可以明显地读出作品背后独特的“那一个”人来,所咏之物后潜藏着作者强大的生命感发力。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己。
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
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以冰清玉沽的梅花自喻自况,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写古喻今式
这类诗歌写古意在喻今,写史意在抒怀。
或歌咏故去的成功辉煌反衬眼下的失败与荒凉,或咏叹已逝的荒唐惨痛来警戒当政者及抒发自己的历史虚无轮回感。
诗人以情统史,以志言古。
杜牧诗《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借陈后主沉溺声色,终日与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的史事,表达了对晚唐社会日趋衰败的隐忧。
在婉曲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
微妙而自然的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2004年上海夏季高考卷杜庠诗《赤壁》:“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自从赤壁一战后,赤壁就成了诗人们洗浇心中块垒的意象。
富有才华,志存高远的杜庠,因坎坷的遭遇,多舛的命运,面对赤壁,其情感是复杂的,虚无与悲凉同在,愤慨并无奈交融。
在咏史凭古中,往日的历史已融入了诗人的情怀,历史
与当下统合为一,诗人的情志超越了时空。
将个人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的恒久比照出人生的短暂,对历史的回顾之中又富含着今生的悲伤。
四、写人言己式
写人言己就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写的是别人的事情,抒发的是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
借写他人的成功反衬自己的遭遇的坎坷和命运的不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英俊潇洒,倜傥风流,富有智慧,胆略过人。
谈笑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
周瑜年轻时候就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此时的诗人却已鬓染霜发,一事无成,徒有一腔无处施展的报国之志。
两相对照,诗人内心的苦楚不难体味。
借写他人的不幸来暗喻自己的哀楚。
他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遭遇,相似的命运,两人情感相通,故歌咏之。
秦韬玉诗《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全篇通过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和不平。
五、写事抒怀式
在此类诗歌中事或是诗人情志的的触媒,或是诗人情感
的载体,通过事件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思。
2004年全国卷张籍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朱庆余参加进士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诗人通过描写一位新嫁娘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事,生动形象的比拟了自己临考前紧张担心的情景,巧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被录取的心情。
诗人的间接抒情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上五类,当然这样分类也不尽然,各类之间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像写古人喻己既属“写人言己”,也属“写古喻今”,怀古诗中也有景物描写。
之所以这样归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间接抒情的方式特点,提高其诗歌鉴赏的能力。
外物引起了诗人的情感涟漪,引发了诗人的生命振动――生命共感,生命共感是联结诗人和外物(景、物、史、人)的精神纽带。
正是缘于生命的共感,诗人才能借助绘景状物、怀古写人,抒一己之情,言一己之志,叙一己之意。
梁修红,教师,现居广东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