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1
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
1.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三种关 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 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 科);
3.比较文学学科的“三个特性”(开放 性:时间、空间、价值;宏观性:视 野、胸怀、整体;文学性:文学首先 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 历史、哲学、宗教);
英国诗人吉卜林说过:“啊,东便是 东,西便是西,/这两者永不会相遇,/ 直到在上帝最后审判的宝座前,/地和 天都静静候立;/可是当两个壮汉彼此 相对,/哪怕他们来自地球两端,/便不 再有东西之分,不分民族,也不分血
统的高低贵贱!”(《文化类同与文 化利用》,北大,1997,220)
孔子说过: “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比较文学研究,都 是对于文学关系的研究。
不过,我们要强调的是: 1,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 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 2,比较文学的核心概念是多元视域; 3,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可比性; 4,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文学关系;
5,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文学问题,离开 文学问题,本学科没有前途;
a.季羡林先生的定义
“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 的文学拿来比较。这也可以说是狭义 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 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 与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P70,北大出 版社1987年)
b.卢康华、孙景尧教授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 究,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彼此影 响和相互关系的一门文艺学学科。通过对文 学现象同与殊异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其相互作 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和社会意 识形态的关系,寻求并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 目的在于认识民族文学自己的独创特点(特 殊规律),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学乃至世界 文学;它是一门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 目的、方法、历史的文艺学学科“。(《比较文
尽管各国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由于语言本身的契约性,“比较文 学”这一概念已经世界各国约定俗成, 人们普遍接受了这简略说法。在本书 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 被理解为方法的代名词,它包括考证、 演绎、统计、对比等多种方法;“文 学”在这里也是广义的,它不仅仅指 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 学批评,即具有文学的综合性研究之 意。(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1)
其次是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即美国 学者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 研究”.
不论是跨国家、民族、语言、文化、 文明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还是没有 直接关系的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的美学 价值关系,或者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或者 是研究比较诗学或总体诗学的问题,都 是种种文学关系的研究。其他学科不 研究文学之间的关系,因而有其独立的 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的特点:比较性
比较文学之所以称之为“比较文学”, 自然与“比较”有着密切的关系。可 以说,“比较文学”能从“文学研究” 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门学科,重要的一 点说是其“比较性”的特点。
比较文学的特点:汇通性
“比较文学”是一种汇通性研究,对比较两者的文学 和文化作体系化的、整体的把握,即使研究课题是 某两个或几个具体的现象,但必须把这些现象摆在 各自所属文化的体系中加以汇通的研究和比较,由 具体的现象出发而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规律性的 结论,深化对文学现象的认识。
第二、 “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实
质
不少人定义“比较文学”时,常用“跨国界、跨语 言、跨民族、跨学科”等来界定,但“跨文化”才 是实质,它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 本依据。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 文学,英、美 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 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 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 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 当然是比较文学。
3、可以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线 性思维;方块思维;那样的话往往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 、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关键作 用(文化品位的要求;协作精神的 要求;人文关怀的要求;学术前沿 探讨的要求)。
三、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1 有助于治学方法的改进;
2 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 外国文学(重新认识文学经典;同 类比较更加清楚);
我的认识:比较文学学科正在建设中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成立不容 讨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自己 的理论立场、有自己的成体系的研究 方法、有学科与教学体制的支撑、有 产生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比较文学 独立只有好处和利处.)
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关系的学科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可作这样一种界定:
比较文学就是关于文学关系的研究.首先是 各民族文学、各国家文学、各语种文学之 间关系的研究,即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 研究”;
d.杨乃乔先生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 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 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 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 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 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 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 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 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 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杨乃乔: 比较文学概论〉,北大,2002,98)
学导论》P7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c.乐黛云:对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 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 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 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乐黛云:《中国大百科全书》之“比 较文学”词条)
第四、“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 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这里概括地指明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三种主要 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提出的“汇通研究”,这 里的“汇通”,强调的是对比较研究的两方 或多方都要具有整体的贯通的理解和把握, 不是就事论事作局部的、表面的比附或对照。 这里强调的既是一种研究的观点,也是对比 较文学学者的一种高素养要求。
李万均:《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比较文学的特点:开放性
实际上一般教材上的“综合性”、“族际性”、 “科际性”都是开放性的表现。“开放性”的涵义, 包括 “观念上的开放性”、“研究范围”的开放性, “方法上”的开放性。
还有“思维结构的开放性”。一般的文学研究,注 重文学的传承关系,从文学的历史源流加以思考, 这是一种纵向线性思维。也有的研究注重文学当代 现实的关系,从横向展开平面思维。比较文学研究 却进一步拓展为三维的立体思维:在比较文学研究 中,文学不仅是历史源流的发展,也不仅是现实生 活的表现,它同时还是不同时空的文学相互作用的 结果。
e.胡亚敏——从词源学定义比较文学
胡亚敏从词源学所作的讲解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在法语中是过 去分词(Comparee),它暗指的是文 学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各国文学关系; 在英国,“Comparatuve”是作为 “Literature”的修饰词,是形容词;而 在中国,汉语中的“比较”二字,更 容易让人想到比较的动作,同时,汉 语中“比较文学”一词,字面上也没 有文学研究的含义。
不是比较文学的例子:
《李白与杜甫》,从中唐元稹到现代的郭沫若将唐代的两位 诗人加以比较研究,分析各自的经历和诗作特点。但属于同 一文化体系,是国别文学研究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不是 比较文学研究。但《李白与拜伦》、《杜甫与歌德》,这样 的研究却是比较文学的命题。 《川端康成与日本古典文学》——《川端康成与西方现代主 义》。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 “文学阅读中的读者参与”等论题,尽管在论述中引证不同 民族文学的例子,但它是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一般规律, 不是比较文学。若换成《中西作家对生活的选择》、《中西 作家创作形象思维的异同》、《中西文学阅读中读者参与的 异同比较》等课题又属于比较文学。
第一讲
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 文学关系研究
玉门关遗址 迈锡尼的卫城狮子门
迈锡尼的卫城狮子门
玉门关遗址
2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 历来存在很大的争议,我们先看六位中国学者 的定义或讲解: 季羡林先生(国学大师) 卢康华、孙景尧教授 乐黛云先生(北大教授) 杨乃乔先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胡亚敏先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曹顺庆先生(四川大学教授)
3 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中外文学史 和文学理论(外来渗透;对外影 响);
4 有助于促进各国文学和文化的联 系与交流(理清事实;走出国外; 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四、学习比较文学的关键环节
(共有五点要求)
1、 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以及比较文学本身的知识储备(真正的 “博识”); 2 、两门以上外语的阅读能力(两种 “外国文学”的见解); 3 、中外文化知识的了解(跨文化与跨 学科); 4 、网络技术的有效掌握(尽收眼底; 发往世界各地); 5 、落到实处的研究路向(理论空洞化; 大而化之的议论与印象;扎实的影响研 究)。
这里的“跨文化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的“跨文 化”:一是跨越文学的所属的文化体系;二是跨越 大系统中与文学同一层级子系统,即跨学科。
第三、 “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
这里强调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观念上的沟 通、平等意识。
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这是比较文学得 以存在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基点也正是通过 比较研究,考察乃至建立不同文学传统之间 的联系,从而达到交流对话目的。比较不是 目的,比较中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并通 过对话产生互识、互证、互补的研究成果, 这才是比较文学追求的目标。
6,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综合研究的方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