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后感

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后感

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后感
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后感提要: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树立忧患意识,把困难想在前头,自古就是成事之道。

这本书坚持“唱响中国,但并不回避问题
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后感
我们沿着中国道路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新近推出玛雅的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以深刻的历史视角和宽阔的世界眼光,总结了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分析了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成功,向世人展示了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底气。

应该说,这是一本研究中国道路,唱响中国、表达中国立场,坚定中国自信的好书。

全书从战略高度,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中国改革与发展方向、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中共执政地位、中国梦等议题,既有关涉方向道路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有关涉国计民生和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对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做清晰解答的同时,还阐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道理,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
的选择。

这本书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医疗改革、地缘环境与外交战略、民主政治建设、中国梦等具体课题。

15位学养深厚、见识广博的受访者中,有专家学者,也有企业家,有的大陆、香港、台湾,也有美国学者,他们是中国道路的亲历者、观察者,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职业视角,对中国道路进行了多维解读,有事实分析、有理论阐释,有数据、有图表,持之有物、言之成理:中国道路是成功的,这个成功缘自共产党的领导,缘自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这样的解读全面、客观、理性,令人信服。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树立忧患意识,把困难想在前头,自古就是成事之道。

这本书坚持“唱响中国,但并不回避问题”,基调乐观向上,又不乏忧患意识。

正如《序言》所说:“我们国内的问题很多,困难重重,诸如思想上对道路、制度和方向认识不一致,经济上进入了结构调整的困难阶段,社会建设也遇到大的阻碍,尤其是腐败正严重侵蚀着执政党的肌体,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国际上需要我们与其他国家相互适应,寻求建立新型国家关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创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少,有些甚至十分棘手、严峻,如果应对不力,“中国有可能倒在复兴的门槛上”。

这个警钟振聋发聩,它警示我们:只有把问题提得尖锐些,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些,做
到有备无患,中国道路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常说,要增强自信。

自信何来?成就,也对问题的把握。

书中说:“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说得清,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有解。

”在作者看来,事在人为,中国没有过不去的沟,也没有过不去的坎。

展望未来,书中满怀豪情地说:“未来30年,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中国就能打赢经济仗,打赢制度仗,打赢信念仗,打赢虚拟世界的传播仗。

到那时,中国人将会对自己国家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和制度深怀自信,中国模式也将为世界所尊重。

”这些激扬文字显示了强烈的“灯塔效应”,读来提气,催人奋进,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唱衰中国的企图都是徒劳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