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下载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
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物质:蛋白质、核酸;1、共同的物质基础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2、新陈代谢自我更新过程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3、应激性实例: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可见,反射是应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动物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
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
这是与应激性不同的。
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
因为: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而应激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
要求生物体有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一定反应的特征。
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决定的。
5、遗传和变异: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变异:使物种不断变化。
6、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形态、结构、习性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三、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世纪以前:积累知识阶段;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9世纪前叶:寻找生命内在联系,概括事实资料;↓ 19世纪中叶:阐述事实资料。
19世纪中后期:用实验手段和理化知识分析;实验生物学阶段↓生命活动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
分子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来,研究蛋白质、核酸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四、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概述:生物科学 + 工程技术1、微观方面:生物工程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成果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超级菌。
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前景:对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料匮乏、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成就:生态农业。
五、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六、作业:七、后记:“关于病毒、类病毒、朊病毒”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增殖、遗传和变异、细胞内寄生、对抗菌不敏感,而对于干扰素敏感等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个体微小,可通过细菌不能通过的滤器,一般在光学显微镜能看到,常见的病毒有牛痘苗病毒、传染性浓泡皮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偶数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非典”病毒等。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分是核酸和蛋白质,而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病毒通过核酸复制的方法来增殖,不进行二均分裂。
病毒体内无核糖体,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
正在细胞外的病毒颗粒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是无生命的物体相似。
病毒在生物进化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还没有最后的结论:有人认为病毒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类型,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从这类生物进化而来的;有人认为病毒可能是长期营寄生生活的原核生物退化而成的。
2、类病毒:最近几年,人们还发现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叫做类病毒。
它的大小相当于病毒的1/80,没有蛋白质外壳,仅是一单链核糖核酸分子。
病毒、类病毒都属于专性寄生的生物,都没有细胞结构,都不能独立生活。
它们虽无细胞结构,但与其它生物一样具有严整的结构。
3、朊病毒: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朊病毒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国学者普鲁辛纳。
朊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
例如疯牛病的病原体。
第课,课题第课时,课型复习。
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2、识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重点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在绪论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
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这些共同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相同的。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实验证明:C、H、O、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另外,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其实,生物体除了常见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
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的有20多种。
种类:20多种。
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元素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类:1、大量元素:指含量占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如C、H、O、N、P、S、Ca、Mg等。
2、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
如:Fe、Zn、Cu、B、Mo等。
注:大量元素是从含量上看,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主要元素是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没有C就没有生命;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重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1、组成原生质的成分。
C、H、O、N、P、S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如蛋白质是由C、H、O、N等元素;核酸是由C、5.1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举例说出基因重组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一、基因突变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诱变因素:1、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损伤细胞内的DNA。
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能改变核酸的碱基。
、DNA。
发生的时期:DNA分子复制时期,如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1、直接病因:血红蛋白多肽链上一个2、根本原因:血红蛋白基因上发生改变,由A—T变为T—A。
特点:1、: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低频性:突变频率很低。
4、: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突变概念要素整合图解将基因突变的内涵、外延、原因、结果、特点、意义等概念要素整合如右图:三、基因突变对性状与子代的影响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1、改变性状:原因:突变间接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功能改变,影响生物性状。
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不改变性状,有下列两种情况: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决定,当突变后的DNA 转录后的密码子仍然决定同种氨基酸时,这种突变不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突变成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引起性状的改变。
基因突变对子代的影响1、基因突变发生在给后代。
2、如果发生在过程中,可以通过四、基因重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意义: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
子代中就可能出现适应变化的环境的个体,从而在多变环境中繁衍下去。
五、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和联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概念的比较存在诱变因素是否一定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但基因突变的频率会提高。
5.染色体变异1、知识与技能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能够解释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评价不同作物、不同的温度对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影响效果。
2、过程和方法以辨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
通过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
用图解、事例和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
以实验的方式认识低温对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以以致用的理想。
通过实验,养成与他人合作、共享并能够欣赏别人的观点和创意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热情,使学生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第1课时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概念:由染色体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种类: 1、缺失:染色体中1。
、重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
如图2。
3、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
如图3。
、倒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4。
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举例: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概念:由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类型1、细胞内的增加或减少。
2、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结果:使基因的数量增加或减少。
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