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发性气胸护理查房PPT

自发性气胸护理查房PPT


5.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水封瓶应位于胸 部以下60-100cm.不可倒转,维持引流系统密 闭,应确保玻璃管下端在水面下3-4cm.妥善 放置、固定引流系统,防止踢倒,病人翻身 活动时防止管子受压、打折、扭曲、脱出。 放置引流管后鼓励病人深呼吸,利于胸内气 体排除,促进肺复张。病人下床活动时,引 流瓶应低于胸部水平;避免引流瓶过高,瓶 内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若引流管从胸 腔滑脱,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 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协助医 生进一步处理。
烈活动,如打球、跑步等。 4.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5.吸烟者戒烟。 6.若出现突发性胸痛,随即感到胸闷、气急
复发征兆时,及时就诊。
问题
❖ 1.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 ❖ 2.胸膜腔闭式引流管的安置部位 ❖ 3.胸腔插管引流后,水封瓶内液柱无波动或
波动微弱,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引流胸腔内积气、积血、和积液;重建负 压,保持纵膈的正常位置;促进肺膨胀。
自发性气胸”收入我科治疗。入院时生命
体征:T 36℃ P104次/分 R 22次/分 BP
130/70mmHg,轮椅送入病房,神清,查
体:左侧呼吸动度较右侧弱,左侧呼吸音
较右侧低,右肺闻及少许湿罗音。病员自
诉既往有“慢支炎”病史多年,且伴有咳
嗽、咳痰症状,否认有家族传染病及遗传
病史。病后精神、食欲、睡眠欠佳,二便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自发性气胸护理查房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病例介绍

患者,刘大全,男 ,62岁 ,自述于1
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左侧胸痛、胸
闷、气紧,院外X片示:左侧气胸。为求
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门诊以“左侧
2.
谢谢聆听
护理措施
一:气体交换受损 与胸腔积气导致胸廓活 动受限与肺萎缩有关
1.吸氧:3L/min,促进气胸吸收。
2.体位:病情稳定者取半卧位,以使膈肌下 降,有利于呼吸、咳嗽排痰及胸腔引流。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呼吸频率、幅度及缺 氧症状,有无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发绀等现象。
4.鼓励患者经常翻身深呼吸咳嗽,加速胸腔 内气体排出,促进肺复张。
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诊疗计划:
❖ 1、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大小便常 规检查;
❖ 2、心电监护,吸氧,嘱病人卧床休息; ❖ 3、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抗感染,氨茶碱对症治
疗; ❖ 4、急诊行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
❖ 由医生于床旁在局麻下为病员行左侧 胸腔闭式引流术,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一 根接无菌水封瓶,引出大量气体,水柱波 动明显,病员左侧胸壁切口敷料清洁、干 燥、固定。病员自诉气紧缓解,手术顺利, 术中及术后病员未诉不适。
三、有感染的危险 与胸腔置管有关
1.密切观察体温,及时查看血常规等。 2.严格无菌操作。 3.保持胸腔引流口处敷料干燥,清洁。 4.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加强营养。 5.遵医嘱合理应用抗菌药。
四、知识缺乏 缺乏气胸防治的相关知识
1.根据患者的掌握知识的程度,有针对性的 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
2.讲解胸腔引流管引流的目的,及简单的护 理注意事项。
护理评价
❖ 一、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改善 ❖ 二、病人的舒适程度改善 ❖ 三、病人住院期间体温正常,无感染发生 ❖ 四、病人掌握气胸的护理注意事项,积极配
合治疗 ❖ 五、病人焦虑情绪得到改善
健康教育
1.避免抬举重物,剧烈咳嗽、屏气。 2.饮食应清淡富含维生素,保持大便通畅。 3.劳逸结合,在气胸痊愈的一个月内,勿剧
3.讲解定时深呼吸、咳嗽咳痰、吹气球的重 要性。
4.介绍气胸的诱发因素,避免诱因。
五、焦虑 与担心疾病有关
1.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其焦虑情 绪。
2.以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病 人的信任。
3.多与病人沟通,关心病人,尽量满足其合理 要求。
4.指导病人运用合适的放松方变:与气胸所致疼痛及胸腔置 管有关
1.指导病人取合适体位。
2.严密观察病情,疼痛严重者,遵医嘱使用 止痛剂。
3.指导病人减轻疼痛的方法:如听音乐,避 免剧烈咳嗽,必要时给予止咳剂。
4.咳嗽或活动时用手压住引流处伤口,体位 改变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刺激引起 疼痛。
5.避免受凉,以防感冒引起咳嗽导致疼痛加 剧。
护理诊断
❖ 一、气体交换受损 与胸腔积气导致胸廓 活动受限与肺萎缩有关
❖ 二、舒适的改变 置管有关
与气胸所致疼痛及胸腔
❖ 三、有感染的危险 与胸腔置管有关
❖ 四、知识缺乏
缺乏气胸防治的相关知识
❖ 五、焦虑
与担心疾病有关
护理目标
❖ 一、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恢复或改善 ❖ 二、病人的舒适程度得以改善 ❖ 三、病人住院期间无感染发生 ❖ 四、病人掌握气胸治疗及预防的相关知识 ❖ 五、病人的心理压力减轻,无紧张焦虑等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