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热复习题(一)参考答案,DOC

传热复习题(一)参考答案,DOC

《传热技术》复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写出三种间壁式换热器的名称: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

、2、换热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传热速率会下降很多,这往往是由于传热管表面8、列管换热器中,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

空气走管内,蒸汽走管间,则管壁温度接近水蒸汽的温度,总传热系数接近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

9、列管换热器,在壳程设置折流挡板的目的是强化传热和支撑管束。

10、如图所示为间壁式换热器中冷流体B与热流体A的稳态传热过程的温度分布曲线,该传热过程是由对流传热、热传导和对流传热三个串联的热传递环节组成,由图分析可知:α1<α2,因此若强化该传热过程,应从A 侧着手。

11、强化传热的方法之一是提高K 值.而要提高K 值,则应提高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一侧的对流传热系数。

12、有两种不同的固体材料,它们的导热系数第一种为λ>第二种为λ2、提高传热强度的主要途径是增大(C )。

A.传热温度差;B.加热蒸汽压力;C.传热系数;D.传热面积;3、计算下列四种“数”时,其数值大小与单位制选择有关的是(D )。

A .普兰德准数B .传热单元数C.离心分离因数KD.过滤常数K4、黑度表明物体的辐射能力接近黑体的程度,其值大小与物体的(D)无关。

A.种类;B.表面状况;C.表面温度;D..颜色5、在间壁式换热器内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总传热系数K值接近于(B)。

A.α蒸汽B.α空气678A.内层B.外层C.内外层均可内外层均不可12、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时,传热管的壁温接近(A)A.蒸汽的温度;B.空气的出口温度;C.空气进口温度D.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13、喷淋式换热器属于(B)换热器的一种。

A.混合式B.间壁式C.蓄热式D.直接接触式14、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是(D)。

A.恒温传热和稳态变温传热;B.导热给热和热交换;C.气化、冷凝与冷却;D.导热、对流与辐射平均温度的差值。

(F)2、固体材料的内部结构越松疏,其导热系数则越大(F)3、在稳定的多层平壁导热中,热阻与温差成正比。

(T)4、维持膜状沸腾操作,可获得较大的沸腾传热系数。

(F)5、保温层应该选用导热系数小的绝热材料(T)6、传热边界层厚度总是小于或等于流动边界层厚度。

(T)7、换热器的导热管,应选用导热系数值大的材料。

(T)8、在稳态传热中,凡热阻大处其温差也大。

(T)9、在稳定的多层平壁导热中,若某层的热阻较大,则导热温度差就较小。

(F)10、当保温材料的厚度加大时,内外壁面的总温度差增大,总的热阻也增大,答: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和顶盖(又称封头)等基部分组成。

壳体和管束作为冷热两流体的流动空间,通过管壁进行换热。

管束安装在管板上,通过管板使管束与壳体连成一体。

顶盖(封头)上有管程流体进出口,且有分程、密封,封头可拆卸,便于管子清洗等作用。

2、提高传热系数时,为什么要着重提高给热系数小的这一侧?解:当忽略金属壁面的导热热阻时,1/K=1/α+1/α=(α+α)/(α)若α>>α,则α+α∴K≈α即K接近α小的数值。

3、为什么工业换热器的冷、热流体的流向大多采用逆流操作?tT逆流就加热剂或冷却剂用量考虑,逆流操作费小。

试述对流传热的机理?5、试分析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答: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有:d,u,ρ,μ,λ,c P五、计算题1、某厂在由177根φ25×2mm,长3m的钢管构成的单壳程单管程列管换热器内,用132.9℃的饱和水蒸汽在管间冷凝,将管内作湍流流动的常压乙烯气体加热。

已知乙烯气体流量为0.6kg/s,进口温度为20℃,在操作条件下的密度为1kg/m3,比热为1.84kJ/kg.K,对流传热系数为53w/m2.K,饱和水蒸汽冷凝传热膜系数为8000w/m2.K,可忽略管壁及垢层热阻。

(1)确定乙烯气体出换热器时的温度;(2)若乙烯气体通过换热器的压降要求不超过0.01kgf/cm2,通过换热器的总长度(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为5.5m,摩擦系数λ=0.04,试确定该换(.m.K(2分)10^3×=0.01=9.807PaΔP=λl/d×u2/2×ρ=0.04×5.5/0.021×u2/2×1(2分)9.807×10=0.04×5.5/0.021×u2/2∴u=13.68 m.s(2分)w=nπ/4d2uρi=177×0.785×0.02113.68=0.8389 kg.s =0.84kg.s (2分)2、有一碳钢制造的套管换热器,内管直径为φ89mm ×3.5mm ,流量为2000kg/h 的苯在内管中从80℃冷却到50℃。

冷却水在环隙从15℃升到35℃。

苯的对流传热系数αh =230W/(m 2·K ),水的对流传热系数αc =290W/(m 2·K )。

忽略污垢热阻。

试求:(1)冷却水的消耗量;(2)逆流操作时所需传热面积。

解:(1)冷却水消耗量:K 2逆m 传热面积83.540133101.34=⨯⨯==逆逆m i i t K Q S ∆m 2(3分) 3、现某厂准备选用一台换热器用19.61kPa(表压)的饱和水蒸汽供牛奶消毒用,牛奶在管内流动,从10℃加热到85℃,其平均比热为3.9kJ/kg.K ,处理量为3t/h 。

饱和水蒸汽在管外冷凝,冷凝水在饱和温度下排出,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1400W/m 2.K (以外表面积计),换热器的散热损失为饱和蒸汽放出热量的5%,试求:(1)饱和水蒸汽的消耗量为多少kg/h?(2)要选用多大换热面积的换热器?当地大气压为98.07kN.m-2 附:饱和蒸汽性质表 (3分=3.693 m (3分) 4、有一碳钢制造的套管换热器,内管直径为φ89mm ×3.5mm ,流量为2000kg/h 的苯在内管中从80℃冷却到50℃。

冷却水在环隙从15℃升到35℃。

苯的对流传热系数αh =230W/(m 2·K ),水的对流传热系数αc =290W/(m 2·K )。

忽略污垢热阻。

试求冷却水的消耗量和并流操作时所需传热面积。

解:(1)冷却水消耗量:热量衡算式为)()(1221t t c W T T c W Q pc c ph h -=-=(1分) 热负荷43101.3)5080(1086.136002000⨯=-⨯⨯⨯=Q W (1分) 冷却水消耗量1335)1535(10178.43600101.3)(3412=-⨯⨯⨯⨯=-=t t c Q W pc c kg/h (1分) (2)并流操作时所需传热面积:K 器的传热面积。

解:热负荷:Q =W 1c p 1(T 1-T 2)=1.25×1.9×103(80-30)=1.2×105W(2分)传热温度差:Δt m =(Δt 2-Δt 1)/ln(Δt 2/Δt 1)=[(80-50)-(30-20)]/ln(30/10)=18.2℃(3分)总传热系数:33333o o o 1006.2107.1110201085.0102511---⨯=⨯+⨯⨯⨯⨯=+≈ααi i d d K m 2·℃/W解得:K o =485.44W/(m 2·℃),(4分)521.21013.618.2485.44m Q S m K t ⨯===∆⨯(3分) 101072/3600=1.012w)冷却水出口温度(分)=34500 4.18×10(t -20)/3600t ℃(3)换热器传热面积Re=dup/μ=(25×100.4×10)/(1×10)=10(1分) pr=Cp.μ/λ=(4.18×101×10)/0.65=6.431(1分) L/d=2/(30×10)=66.67>60(1分) αi=0.023(λ/di)Re Pr (1分)=0.023×(0.65/0.025)×(10)(6.431)=1996W/m 2.K (1分)△t=80-20=60℃△t =80-45.26=34.74℃ △t=(60+34.74)/2=47.37℃(1分) K =1/[(do/αidi)+(d )/(d )+1/α](1分).K (S .t )=(1.012)/(908.447.37)=25.6m (1)要提高Q ,不能单纯提高αK Q 能显著提高。

分)7、某厂用一套管热交换器,每小时冷凝363kJ.kg,其冷凝传热系数为.K5000kg.h(内径为作湍流流动,1740w.m .K .K :试计算冷却水的出(2)由于气候变热,冷却水进口温度升为流量不改变的情况下,该冷凝器的生产能力的变化率。

Q =W h r=W c .Cp (t 2-16)∴t 2=W h r/(W.Cp )+16)=2000/3600×363×10/5000/3600×4.19×10+16=50.65℃(2分)K =1/[(1/1740)+(1/14000)]=1548w.m .K (2分)Q =W h r=2000/3600×363×10 2.02×10wΔt 1=110-16=94℃,Δt 2=110-50.65=59.35℃Δtm =(Δt 1+Δt 2)/2=(94+59.35)/2=76.8℃(2分)又Q =KS Δtm =K πdlΔtm(1分)∴管长l =Q/(K πdΔtm )(1(t 2′-25) ')]/2=97.5-0.5t '(2分) 10(t '-25)=1548×1.7(97.5-0.5t '),'=56.4Q'=5000/360010(56.4-25)=1.83w(2分) (Q-Q')/Q ×100%==9.4%(1分)825×2.5mm 的26根钢管组成。

用热阻为管外蒸汽冷凝传热热阻的6倍。

求冷流体的出口温度。

(设换热器的热损失、管壁及两侧污垢热阻均可略去不计)解:据题意Rsi ≈Rso ≈0b/λ≈0do/(αi d i )=6/αo (2分)∴Ko=1/(1/αo+d o/(αi di))=1/(1/αo+6/αo)=1.1×10/7=1571.43W/m 2.K(3分) So =nπdo l =26×3.14×0.025×2=4.082 m 2(2分) T 1=120℃---→T 2=120℃(T1=T2=T ) t 1=25℃---→t 2=?℃(2分)Q =Wcc Pc (t 2-t 1)=KoSo (T-t 1-T+t 2)/ln ((T-t 1)/(T-t 2))(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