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修辞手法主要有1、比喻2、比拟3、夸张4、对偶5、排比6、用典7、引用8、借代9、对比10、反语11、反问12、反诘13、设问14、反复15、层递16、联想17、互文二、作用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2)比喻的种类: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好像、似、似的、仿佛、犹如、如、宛如、好比、”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联结。
例如:a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B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A.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B.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3)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4)例句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包含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③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④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3)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4)例句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即: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1)种类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A.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2)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丰富的想象、联想。
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特征,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4、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对称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2)主要方式(对偶的几种形式)A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③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B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C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有音乐美感);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
5、排比:(1)排比的特点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关或相同、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排列起来)。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语言气氛,强调内容,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4)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分两种。
①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②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8、借代:(1)特点: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2)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3)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A.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A.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B.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A.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B.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A.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⑥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⑦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借代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5)例句: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9、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10、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1、反问(激问、反诘、诘问):(1)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A用肯定的形式反问表示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