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
(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某个专业所设置的各类型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

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否合格。

它是专业计划的核心部分。

课程结构状况主要表现在前面所述的各类型课程几种比例关系上。

(3)主要教学活动。

教学计划中除了所设课程的课堂讲授外,还列出了其他各种教学活动,如军训、教学实习、公益劳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

(4)时间安排和学时分配。

时间安排是指课程教学和各种活动安排在哪一学期哪些周进行。

学时分配是规定每门课程和每种教学活动所使用的教学时数,一般以每周学时数、每学期学时数和总学时(学分)数等体现出来。

(5)学年编制。

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主要反映学年、学期、课程、教学活动、假期的起讫日期。

编制教学计划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1)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它具体包括:第一,指导思想,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目的;第二,培养方向,即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哪一方面的职业,如师范专业的培养方向是教师,医学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医生,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企业管理人员;第三,培养规格,即同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社会活动中的层次差别,如是培养大学教师、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还是一般管理人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还是应用操作型的人才等等;第四,具体要求,即指明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要求、业务要求与身心要求三方面。

思想品德要求包括思想理论基础、职业道德等;业务要求包括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身心要求
包括体格、体能和情感、性格等。

教学计划
(2)选择课程和教学活动。

即安排哪些课、哪些教学活动,不安排哪些课、哪些教学活动的思考、抉择。

这种“选择”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先进性原则。

所选课程和教学活动要能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办学的新理念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淘汰已过时的课程或删除过时的内容。

第二,整体性原则。

在围绕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要考虑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和活动间的协调,使其功能优化。

第三,经济性原则。

应以最少的课程、课时和活动,教师、学生最轻的负担来达到预定的目标,尽量避免重复和浪费。

(3)组织课程和教学活动。

把已选择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按一定的规则组织排列起来,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文件。

这里的“规则”主要是两条:第一,纵向的程序性规则。

规则是规律的反映。

程序性规则是指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符合
人的认识规律和学科间的逻辑联系,使之形成有机的先行后续关系。

通常的安排顺序是: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共性的浅显的课程一个性的专深的课程;提高基本素质的活动一提高专业技能的活动。

第二,横向的协调性规则。

这种协调表现在课程难易的协调,课程和活动的协调,学习理论、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协调等。

防止忽松忽紧、过难过易的状况出现。

(4)评价和调整。

通常,教学计划的编制是在多人讨论的基础上由个人执笔完成的。

个人编制完成不一定很完善,这就要认真听取学校教务部门、专业教师甚至学生的意见,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调整,最终确定。

陈浩主编王晓军曾晓武副主编.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xx年06月第1版.
↑ 钟玉海主编.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高等教育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xx年09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