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白鹅》、《鹤群》语文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白鹅》、《鹤群》语文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白鹅》、《鹤群》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白鹅》、《鹤群》二. 教学重难点:1、赏析白鹅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3、理解文章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鹤群的团队精神。

4、理解鹤群表现出的精神美。

《白鹅》一、作者简介:丰子恺先生(1898—1975)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我国美育教育的先驱者。

初名丰润,后改名丰仁,字子凯,后称子恺。

1898年11月9日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

1914年秋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文学家夏丏尊,艺术家李叔同。

1921春赴日,研究绘画,学习小提琴,进修日语、英语。

1925年到上海,与文化界名人叶圣陶、胡愈之、夏衍等组织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

1939年4月受校长竺可桢之聘到广西宜山,任西迁途中的浙江大学的艺术指导,后随校迁至贵州遵义。

1942年11月离开浙大,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1975年9月1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

丰子恺先生博学多能,在漫画、散文、美术、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成就。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他的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经外,大都是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从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丰富的生活经历,看到他所接触的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感受到他那浓厚的生活情趣。

从中细细体味,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写作背景:《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

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

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掌握生字词语:1、生字:qílín wěi míng gáxiāo háng xiāo麒.麟.猥.鄙冥.顽轧.轧.、叫嚣.引吭.宵.小nièshèng kuīsìguān zhuàn miǎn蹑.手蹑.脚不胜.其烦窥.伺.堂倌.盛馔.分娩.bèi suǒliáo lòu fèi cùcén 北碚.琐.碎寂寥.简陋.狂吠.局促.岑.寂2、多音字:轧:(gá)轧轧;(yà)轧道车;(zhá)轧钢处:(chǔ)处分、处理、处置;(chù)处所、办事处3、补充解释:大模大样:活动没有顾忌,毫无拘束的样子。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课文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

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做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五、课文研读:1、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什么?明确: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2、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鹅高傲特点的?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一谈。

提示:作者是从白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来写白鹅的高傲,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写鹅的叫声,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肃庄重”;与狗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提示:称作“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

享受特殊待遇。

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提示: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

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

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5、“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

提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

物质上的贡献是生蛋,精神上的贡献是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6、白鹅对“我们一家人“有哪些贡献?你如何理解贡献的价值?六、写作方法1、在对比中突出白鹅的特点。

2、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鹤群》一、作者简介:江口涣:日本小说家、评论家。

二、掌握生字词语:1、生字:zhùáo xiáng jùxuàn wōqǐyān伫立翱翔飓风漩涡绮丽湮没rǎn piāo hàn móu xùyìwān yán冉冉剽悍凝眸煦煦翌日蜿蜒2、多音字:角:(jiǎo)号角、(jué)角色;3、形近字:(zhù)贮藏(zhù)伫立(chí)松弛(chí)奔驰;(wān)蜿蜒(wǎn)婉转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描绘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

提示:本文描画了三幅图景——鹤群翔空、群鹤战鹰、救助伤鹤。

2、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提示: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

“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的抒发者。

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

3、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提示: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

4、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中,战后,是三个大层次。

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

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四、研读课文: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提示: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1)南侧蜿蜒群山的苍穹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提示: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提示: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

(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

4、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提示: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

5、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提示: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一种本能反应。

然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是一种本能反应。

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团体精神。

6、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提示: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五、归纳主题:本文集中对空中飞过的一群鹤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鹤群不畏强敌,团结互助,互相保护的团队精神,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绿色的心①如果说生命只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搏动的心便是一朵不凋零春花。

②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时候,鹅黄隐约,新绿悄绽,昭示着生命的勃勃,那是旭日般的青春;阳春三月,杏花春雨时节,桃红柳绿,柔风拂雨,飘扬着自然的伟力,那是如火的中年;③夏、秋、冬只属于肉体,心灵之树是常青的。

④“不行春风,难得春雨”,生命之绿需要的是德行的沐浴、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⑤心的本色该是如此。

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清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

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跨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⑥德是高的,心是诚的,爱是纯的,心便会永远是绿色的。

⑦季节的斑斓和诱人,来自自然的造化;芸芸众生的春景,源自于创造。

诗人有云: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没有比足音更遥远的路途……⑧一生的春色,需要一生的装点。

⑨拥有绿色的心,便会拥有一切。

1、解释下列词语:凋零:宛若:因噎废食:芸芸众生:2、之所以说心灵之树是常青的是因为;心灵之树常青就应该。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生命应该保持本色呢?本色又是什么呢?4、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模仿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横线上仿写句子,要求话题一致,结构、句式、修辞相同(填在文中的横线上)(二)冰雪里的灵魂①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收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么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

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

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

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②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

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

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

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