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卷板机

卷板机

中煤龙化化工公司企业标准卷板机维护检修规程QJ/HQ06.1总则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我厂机加、焊接、起重、探伤、成形设备的维护与检修。

本规程适用于卧式冷卷板材成圆形及锥形等筒体的大、中、小型三辊及四辊卷板机维护与检修。

结构简述对称型三辊卷板机(机械传动)由机架、上、下辊,蜗杆副、减速器、联轴器等主要部件组成。

其主动辊的左、右旋转和从动辊的上升与下降,分别由不同的电动机驱动。

水平下调式三辊卷板机(液压传动)由机架、全主动上、下辊,行星减速器、液压马达、液压传动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自动调平和数字显示等主要部件组成。

1.2.3 全液压四辊卷板机由左、右机架、上、下辊,侧辊、拖辊、行星齿轮减速器、液压马达、倒头装置、翘起装置等组成。

其上、中、下辊为主传动,具有自动调平和数字显示。

下辊,侧辊的升降为辅助传动。

主传动和辅助传动均为液压传动。

主要技术性能(见表1)2设备完好标准2.1零部件完整齐全,质量符合要求2.1.1 机床的零、部件完整齐全,质量符合要求。

随机附件基本齐全,保管妥善。

2.1.2 基础、机座稳固可靠,地脚螺栓和各部螺栓连接紧固、齐整,符合技术要求。

2.1.3 安全防护装置齐全完整,使用可靠。

2.1.4 操作系统及指示仪表完整、灵敏、准确。

2.1.5 液压及润滑管路安装合理,牢固完整,标志分明,通畅清洁,符合技术要求。

2.1.6 电气安装合理,牢固完整,标志分明,通畅清洁,符合技术要。

电气元、器件灵敏、准确、可靠。

2.1.7 各相对运动部位及零件无严重拉、研、碰伤。

2.2 设备运转正常,性能良好中煤龙化化工公司2009—6—4 2009—6—4实施Q J/HQ06.2.2 设备运转正常,性能良好2.2.1 精度、能力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2.2.1.1 检查设备单项完好时,对精度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规定,可按各类卷板机规定的加工范围,结合产品工艺规程的技术要求进行加工试验。

应能满足产品质量规定的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并保证能稳定生产一定数量的合格品。

2.2.1.2 检查设备能力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规定时,可在弯卷最大规格,最小弯卷直径的筒体时进行。

其上辊挠度不得大于L/1000, 下辊挠度不得大于L/700。

注:L——两轴承中心之间的距离。

单位为mm 。

表1 主要技术性能2.2.2各传动系统运行正常。

2.2.2.1机械传动系统运行正常、平稳、无异音、制动灵敏可靠。

2.2.2.2在空运转时,噪音压级不得超过90dB(A)Q J/HQ06.2.2.2.3 齿轮传动、电气、液压部件工作时,不得有不规则的冲击声和周期性的尖叫声。

2.2.2.4 液压传动系统各元件动作灵敏可靠,系统压力符合要求。

2.2.2.5 液压元件及管路不得有渗漏现象。

2.2.2.6 液压系统工作时,油箱内的油温一般不得超过50ºC。

连续满负荷工作4小时后,油箱内的油温不得超过60ºC。

2.2.2.7 液压传动部件在工作范围内,不应发生振动爬行、停滞和显著的冲击现象。

其空运转的振幅一般不得超过30μm。

2.2.3 设备润滑良好,润滑系统畅通,油质符合要求,实行“五定”、“三级过滤”。

2.2.3.1 润滑系统装置齐全、完整、润滑良好,油质符合要求。

2.2.3.2 所有润滑部位、润滑点应按润滑图表中的“五定”要求,按期、按质加油,消除缺油干磨情况。

润滑油需经三级过滤。

2.2.3.3 导轨、丝杠等重要部位,干净、有薄油膜层。

2.2.3.4 不漏油。

2.3 技术资料齐全、准确2.3.1 设备档案、检修及验收记录齐全。

2.3.2 设备运转时间和累计运转时间有统计、记录。

2.3.3 设备易损配件有图纸。

2..3.4 设备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齐全。

2.4 设备及环境整齐、清洁2.4.1 设备内外清洁,无黄袍、无油垢、无锈蚀。

2.4.2 现场清洁,整齐。

附件、材料、产品堆放整齐。

3 设备的维护3.1 日常维护3.1.1 班前对设备各部位进行检查,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并做好记录,确认正常后,才能使用设备。

3.1.2 根据设备润滑图表,并按“五定”:“三级过滤”加油润滑。

具体技术要求见表2及表3。

表2 润滑脂技术要求Q J/HQ06.表3 润滑油技术要求3.1.3 设备运行中,要严格遵守操作使用规程、维护规程和安全规程,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操作者不能排除的故障,应通知维修工人,及时修理,并做好检修记录。

3.1.4 操作者须做到“四懂”、“三会”。

3.1.5 设备应经常保持整洁,达到设备完好和无泄漏标准,搞好文明生产。

3.1.6 下班前,认真清扫、擦拭设备,并将设备状况纪录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办理交接班手续。

3.1.7 在周末和节假日前,对设备进行彻底清扫、擦拭和涂油,并按表4具体内容进行检查评定,予以考核。

表4 日常维护检查评定标准Q J/HQ06.3.2 一级保养内容(见表5)表5 一级保养内容3.3 二级保养内容(见表6)表6 二级保养内容Q J/HQ06.Q J/HQ06.4 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4.1检修周期(见表9)4.2检修内容4.2.1 小修4.2.1.1 调整与紧固:底座、机架、电动机、减速器、防护罩等静联接件。

4.2.1.2 检修传动系统:a. 检修轴颈与滑动轴承b. 清洗检修减速器。

c. 检修与调整制动器。

d. 检修传动轴、联轴器、离合器。

e. 检修齿轮副、蜗轮副、螺杆副。

f. 更换损坏的液压元件。

4.2.1.3 检修润滑系统:a. 检修集中润滑系统b. 检修润滑管路和各润滑点。

c. 检修润滑装置。

4.2.1.4 检修操作系统。

4.2.1.5 检修电气系统4.2.1.6 检修导轨4.2.1.7 上述小修的具体内容,应针对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已发现的问题,拆卸有关零部件进行检查、调整、更换或修复失效的零件。

以恢复设备的正常功能。

4.2.2 中修4.2.2.1 中修的内容应包括:部分解体。

修复或更换磨损机件,修理基准件,校正机床的水平以恢复设备的精度、性能。

4.2.2.2 中修的内容除包括小修全部内容外,还应增加下述项目的修理:a. 修理底座、机架。

调整安装水平。

.b. 修理辊轮。

c. 检修调平系统4.2.3 大修4.2.3.1 大修的内容应包括:全部解体,修理基准件,校正机床的水平,修复或更换磨损件,同时修理电气部分以及外表翻新,从而全面消除设备修前存在的缺陷,恢复设备原有的精度、性能效率。

4.2.3.2 具体修理项目如下:Q J/HQ06.a. 检修机架并恢复其原有的精度。

校正机床的b. 调整安装水平,校正机床的几何精度。

c. 修理机床各传动系统d. 修理电气系统e. 修理润滑系统f. 修理操作与调平控制系统。

g. 修理辊轮。

h. 修理完善安全防护装置i. 修理随机附件。

j. 防腐、喷漆,修整铭牌。

5 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5.1 检修方法5.1.1 装配到设备上的零、部件(包括外购件)均应符合图纸、技术文件上规定的技术要求,并具有检验部门的质量检验合格证,不允许使用不合格的零、部件或未经质量检验部门验收的零、部件。

5.1.2 装配前,对零件的主要配合尺寸(特别是过盈配合)尺寸和表面粗糙度进行复检。

确认无误后,方准装配。

5.1.3 装配前,必须将所有零件清洗干净,清除零件上的飞边、毛刺、锈斑、损伤痕迹等缺陷。

油孔应畅通,油沟的边缘应修成光滑圆角。

丝杠螺纹的起始端厚度不应小于1mm,小于1mm的部分应修去。

5.1.4 部件在装配后,应经过清洗,装配好的部件内,不允许有残留的棉丝、各种碎屑、机械杂质和油泥等脏物。

5.1.5 扶梯、操作平台和设备的其它附属装置也应与设备同时检修和进行运转试验,并达到使用的性能要求。

5.1.6 设备的安全装置应修理完善,如原有安全装置有缺陷。

修理时,应加以改进。

5.2 机械装配要求(见表10)5.3 减速器5.3.1 减速器中,若一齿轮损坏,原则上,应更换一对齿轮;若只更换损坏的齿轮,应保证接触精度;在齿面长度上,不少于60%;。

在齿面高度上,不少于45%。

5.3.2 减速器壳体部分面不允许有砸、碰和严重划伤。

装配后,部分面必须紧密贴合,不得有漏油现象。

5.4 制动器5.4.1 各铰点应转动灵活,而不得过分松动。

5.4.2 更换新制动带时,铆钉头应埋入制动带厚度的一半以上。

不需更换制动带时,铆钉头应埋入至少2mm。

5.4.3 装配后,制动带与制动轮贴合面,不应少于总面积70%。

5.4.4安装好制动轮其径向圆跳动与端面圆跳动不得超过下列规定值。

Q J/HQ06. 表10 机械装配质量标准与检修方法5.5 机械传动5.5.1 传动装置运行平稳、无阻滞现象。

5.5.2 润滑装置保证各运转部位得到正常的润滑。

5.5.3 机械传动中,不得有不规则的冲击声和尖叫声。

在空运转条件下,噪音声压级不得超过90dB ( A)5.6 电气系统5.6.1 电气系统须安全可靠,布局整齐美观,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电气系统的零、部件,应完整无缺,紧固可靠。

电气装置的性能、参数、元器件的安装等应符合电气原理图、使用说明书中的有关规定。

5.6.2 应不受润滑油、冷却液及其它物料的影响5.6.3 区别不同电路,应采用不同颜色的电线。

也可使用一色的电线,但须在电线端部装有不同颜色的绝缘管。

5.6.4 由一根管子内装有不同电压的电线时,所有电线应有适合于最高电压的绝缘。

在控制电路和信号电路的管道中,应予装备用电线。

5.6.5 在管内和电气箱内的配电板上,不得装几段连接起来的电线。

电线出入金属管口或穿过金属避体处,应用光滑的绝缘保护,或在管口孔内衬软质绝缘环。

5.6.6 只允许在弱电电路中,采用截面小于1mm²的电线.5.6.7 电气设备不接地处的绝缘电阻不得小于1 MΩ。

电动机绕组(不包括Q J/HQ06.电线)的绝缘电阻不得小于0.5 MΩ。

测量绝缘电阻用500V的兆欧表。

5.6.8 机床底座和电气柜上,要装有专用的接地螺钉,螺钉同地线的接触表面,应有可靠防护,不应锈蚀。

装有电气设备的金属罩壳和机床底座如没有可靠的接触,则应使金属罩壳接地。

5.6.9 电动机5.6.9.1 对于新安装的定子绝缘电阻应不大于2 MΩ,转子绝缘电阻应不大于0.8 MΩ;对于使用中的电动机,定子绝缘电阻应不大于0.5 MΩ,转子绝缘电阻应不大于0.15 MΩ。

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应拆下干燥。

在烘干情况下(50~70ºC)电动机定子绝缘电阻应达到1 MΩ,转子绝缘电阻应达到0.5 MΩ。

5.6.9.2 大修后,轴不得有裂纹,直线度允差为0.2mm,轴颈应达到图纸要求。

5.6.9.3 绕组不允许有损伤,保持涂漆完好。

在修理时,不准用汽油、机油、煤油等液体擦洗绕组。

5.6.9.4 端盖止口配合间隙端盖与轴承孔的间隙不应大于0.05 m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