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辞职报告范文_辞职报告国总,这是我的辞职报告。
我已经考虑好久了,大概你也等了很就了吧。
我知道自己不能再拖了。
其实正如国总你所看到的,我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表现。
对于国总给过的多次机会,我真心的说声谢谢。
感谢九个月以来国总对我的培养和帮助,让我这个刚出校门只知玩乐的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工作,什么是生活,也让我迅速地从幻想中回到了现实。
正阳是我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
在这里我懂得了很多以前不曾明白的道理,也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曾想过的事情。
正阳里的每一个人都给过我无私的关怀和热情的帮助,让我能够迅速融入社会。
兄弟般的情谊也让我在正阳的每一天都是色彩斑斓的。
所有的这一切,除了一声感谢,我不知道还可以怎样去表达我的心意。
选择离开,也是一种无奈。
迅速的身份改变以及一直以来的风风雨雨,让我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从而导致情绪及心理的疲惫。
心累了,我想是时候该让自己休息一下了。
我需要时间来理解。
而且我也想出去走走看看。
人生只有一次,也只年轻一次。
如果没有闯荡江湖的勇气和阅历,那会是很苍白和无趣的。
再次感谢国总的栽培和关心,也感谢正阳每一个人一直以来对我的爱护。
对于我之前的任性和无知,还请国总谅解!大学生的村官创业故事大学生的村官创业故事篇一山区的自然资源其实不少,相比人口拥挤的城市和城市近郊,山区的人均林地要多,物产资源也更多,可如何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创出一条符合山区发展的新路子,是无数人曾经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广西广武鸣县仙湖镇渌雅村年轻的党支部**黄璧苦苦思考的问题。
作为村子的大学生村官,吃过了墨水,但不能墨守成规,需要将自己的知识和村子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出改变。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黄璧终于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发展的道路,那就是渌雅村的发展不能离开村子内的山,到又要做到高于山。
进村的第一天,拖拉机转摩托再步行黄璧所工作的渌雅村位于广西武鸣仙湖镇西北部,为典型的山区村,是广西壮族**确定的扶贫村之一,村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屯,204户840人,其中党员24名。
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村部办公条件艰苦。
村部离镇政府有5公里的山路。
在黄璧到来之前,这条山路上有一部分是土坯路,一部分是泥路,还有一部分没有通路。
黄璧告诉记者,第一次来这个村子是跟镇上的干部跟班学**,当时他还是仙湖镇那溪村**助理。
第一次进山的经历特别让黄璧记忆犹新,可想不到的是,很快黄璧就再次和这个村庄打起了交道,而且是一下子成为了这个村的老总。
2011年8月,在新一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经镇党委推介,29岁大学生村官黄璧脱颖而出,以满票当选为渌雅村新一届党支部**。
一个外地来的大学生,当选为这个贫困山村的**,群众的心里是既期待又捉摸不定。
期待的是,这么多年来,群众一致希望一个年轻有为的**带领大家走向富裕的明天;捉摸不定的是,这个年轻人究竟会不会扎根在村子内,会不会真心为村子服务,毕竟这片土地并不是黄璧的家园。
爬过这片土地后,一定要改变村子的交通首次独当大梁,黄璧自己的心里也没有底。
对于村子的情况,他只知道这是一个世外桃源,在村子内有大片的山林,也有美丽的河流。
可一个更让群众关注的问题是,这个村子基本是与世隔绝,唯一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山村小路还是坑坑洼洼,一到雨季根本无法外出。
上任的第一天,黄璧就让村委主任带着他去村子转一圈,可想不到这一圈转下来就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刚开始,群众对我还是很不理解,我也有点不适应。
在渌雅村内,淳朴的村民对上门的客人都用自家酿的米酒进行招待。
有时,黄璧自己骑着摩托车进村不好喝酒,可村民确实不依不饶,每当这时,为了照顾村民的情感,黄璧都是将摩托车停放在村民家中,喝完酒之后走回村部休息。
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走下来,村民和黄璧的关系慢慢熟悉起来,群众们对这个外来的憨实小伙子不再陌生,也不再客套地称他为领导、黄** ,而是亲切地称他为小黄。
更加重要的是,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黄璧已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在整体情况方面,黄璧掌握到这个村子的发展潜力很大,只是缺少一个机会和一些带头人;而在一些细节方面,黄璧也掌握了一些基本民情,比如谁家的家庭条件不好,需要特别照顾等等。
当时,他来到一组黄仲德家时,得知黄仲德体弱多病,老伴去世多年,膝下无儿,两个女儿又远嫁他乡,生活非常困难,他便及时和村委商量,向镇民政部门了解相关政策,得知老人的情况符合低保条件后,便主动帮助老人办理了手续,使老人顺利领到了低保金,解决了生活的困难。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黄璧首先提出要在村子内改善交通,将村级路以及屯级路都进行硬化。
因为他知道只有改善了交通之后,这片土地上的金子才会发光,才能走出深山被人知。
村子的发展离不开这片山林,但要高于山熟悉了村子的情况后,黄璧才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村子。
毕竟群众选他来当**是看中了他的工作能力,可如果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又能如何去面对群众的期待呢。
如何依托渌雅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创出一条符合山区发展的新路子,一直是黄璧同志苦苦思索的问题。
在渌雅村内,到处都是深山,全村现有山林11800亩,依靠着广阔的山林是发展壮大经济的首要方向。
于是,黄璧首先制定了经济林生产是全村的经济命脉,必须紧抓不放的方针,并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更新,引进试管育苗等新技术,不断壮大经济林基地。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黄璧深刻地知道在当今工业胜于农业的道理。
那么,渌雅村又将如何发展工业呢?既然上天给了这片林地,那么肯定要对这片林地进行深加工。
因此,黄璧号召全村群众积极走木材深加工的路子。
目前,渌雅人在县城开办的木材加工厂已达20家,直接从事木材生意的老板近30人,每家企业每台切割机年纯利润10万元左右,同时能解决本村8个人的就业问题,极大增加了渌雅村群众的收入。
渌雅村不仅环山,而且靠水,渌雅二队依靠东岗河,山清水秀,地理位置优越。
于是,黄璧看准时机,积极鼓励村民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依靠创业致富。
目前,东岗河沿岸已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产业,各种种养和加工基地初具规模,其中黄绍先的土鸡养殖基地年出栏土鸡10000羽,黄元宗的养鱼基地发展到100亩、养猪基地发展到10亩,黄保川的黄花梨种植基地发展到30亩,黄汉忠的渌雅土家酒制酿加工厂整合小作坊10户,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这些特色产业将为农户带来丰厚的收益。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农村不缺少产品,缺少的是信息。
于是,上任伊始,黄璧就发挥年轻人朝气蓬勃和熟悉电脑网络的优势,创办起了仙湖镇第一个村级网站武鸣县仙湖镇渌雅村网。
渌雅村网站内容包含有渌雅土特产、渌雅爱心平台等子栏目。
通过渌雅土特产这个子平台,黄璧把渌雅土鸡、渌雅土家酒、渌雅生姜等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到网上,为农产品寻求销路,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
黄璧同志任渌雅村党支部**近一年,渌雅村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村容村貌日新月异,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得到了镇领导的充分肯定。
面对这一切,黄璧只是淡淡地说:既然选择了村官这条路,就别无所求,只求把份内的工作做好,无悔于青春的选择!大学生的村官创业故事篇二一片到处都是石头没有任何水源的土地上,能够长出什么?黄炳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会想肯想,就算是在山旮旯地里,一样可以接出金果。
广西靖西县南坡乡逢鸡村是广西仅有的几个没有一分水地的山村之一,在这里到处都是石头,仅有的那点土地也是在石头缝中。
可以说,这片土地是一片不毛之地。
在一般人的眼中,这里没有发展的前途。
可黄炳顺却硬是在这里闯出了一片天空,原来石头缝中的土壤也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结出的水果比一般地方的更为甘甜。
但如何将优势变成真金白银,当地的群众却一直没有实现。
黄炳顺,这个外乡的男人来了,他作为大学生村官带来的不仅是文化,还有其开阔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
不服:谁说山旮旯地里没有发展前途刚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黄炳顺从小就对农村充满热爱。
他了解农村人的疾苦,他也知道农村落后的面貌急需改变。
在他看来,是农村这片土地养育了他,所以在他的心中,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黄炳顺告诉记者,有句话说得好,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农村基层是最能锻炼人的,同时,农村也迫切需要有文化的人。
带着这股**,2010年,他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他所服务的逢鸡村位于位于广西靖西南坡乡北部,距南坡乡人民政府所在地4公里。
该村下辖百鸡、百吉等7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全村有317户,总人口1519人,农村劳动力1028人。
全村耕地面积1371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
以往村民主要以传统种养及外出务工谋生,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736元,比全乡平均水平低112元。
这个村子最大的显著特点就是没有水源,全村没有一分水地,都是旱地。
对于一个已经在城市立稳足的大学生,许多人对黄炳顺的选择都感觉到意外和不解。
当得知他所服务的村子情况后,就连黄炳顺的父亲都为他担忧。
更多的人在不解的同时,还夹杂对这个外乡人的质疑:这个年轻人能带来什么?可在黄炳顺的心中,更多的是不服。
他告诉记者,既然逢鸡村祖祖辈辈的人在这里生活下去了,就一定能找到一条发展的道路。
拼搏:一个850亩的水果基地建好了当地仅有的一点旱地也在石头缝中,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当地人都是在山旮旯地里捡口粮食吃。
以往,在这里,群众主要种植玉米和红薯,辅助种植一点水果。
到达村子后,黄炳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老百姓拿出在山旮旯地里种出的水果招待他。
第一口水果吃下去,黄炳顺觉得这里的水果特别甜,比外面销售的要甜上好多倍。
为什么不大力发展水果种植呢?一个念头在黄炳顺的心中回荡。
随后,黄炳顺了解到,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当地的水果一直处在辅助作物的地位。
在深入了解后,黄炳顺决定改变当地的作物构成,提高水果种植的地位。
通过了解,黄炳顺得知在当地种植水果主要面对5个难题,那就是没有果苗、没有技术、种植方式落后、没有水源以及群众后顾之忧较大。
针对这种状况,黄炳顺决定对症下药。
首先他决定统一配置果苗,他找到县扶贫办和水果办,在这两个部门的支持下,果苗实现了统一配置;其次统一技术指导,在找专家来指导技术的同时,他还经常派代表或者亲自出去学**技术;再次,他决定搞好服务,自己经销肥料和农药;于此同时,他还积极争取到政府相关补助,在果树没有挂果之前,政府给予果农每亩每年150斤粮食、100斤化肥;最后,争取到南车集团的扶持,于2010年在果地里建起了60座容积为60立方米的水柜,2011年又在公里沿线建起7座容积大于350立方米的水柜,为果地的水资源供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当地的水果种植得到了发展,并成立了逢鸡村水果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