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暂时的
稳定的
• 例如:快乐、悲愤、 • 例如:道德感、理
恐惧等
智感、美感等
•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 • 多与人的社会需要
有关
有关
• 例子:别人送给自 己喜欢的东西,非 常兴奋
• 例子:人们对自己 祖国产生自豪感和 尊严感
一、幼儿的情绪表达
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2、情绪表达的发展趋势 3、影响幼儿情绪表达的因素
孩子:什么让你这么害怕,妈妈? 妈妈:没有什么。 孩子:什么让你害怕? 妈妈:没有什么。 孩子:是什么?下面的什么,妈妈?让你害怕? 妈妈:没有什么。 孩子:那个没让你害怕? 妈妈:没有,没让我害怕。 孩子:那是什么东西?
备注:他们谈论的是一只死老鼠。
3、对情绪的思考
• 儿童不只是体验情绪,随着年龄的
学习内容
• 情绪情感的发展 • 自我意识的发展 • 性别角色的发展 • 社会认知的发展 • 社会行为的发展 • 社会交往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 情绪表达 • 情绪理解 • 情绪调控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 情绪是一种外在的、 • 情感是一种内在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 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 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 忧别人之忧。
什么是移情
•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目前人们普遍认 为,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 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 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 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 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 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 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4)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
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理智感的发展:5岁左右,儿童的理智感明 显地发展起来。不仅表现在好问好奇,而 且表现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自豪感、成就 感等方面。6岁左右,儿童特别喜欢智力游 戏,表现出强烈的“争强好胜”。
(5)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
• 3岁时情绪词使用的数量和范围都迅 速扩大。
• 6岁时大多数孩子已经习惯说兴奋、 愤怒、烦人、失望、着急、不安等。
• 最初儿童谈论的完全是自己的情绪, 2岁以后开始谈论别人的情绪。
2、主动了解情绪
•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谈使儿童对情绪 的兴趣和理解逐步获得发展。
• 不仅了解情绪的外在表现,还要探究 情绪的原因。
(2)表情图识别。即教孩子识别一些明显的表情图,如 高兴、生气、害怕等表情图,甚至可以利用各种卡通 人物的夸张表情,有时效果也很好。
• 使幼儿高兴的动因主要有:
• 1.因受到成人夸奖、表扬 • 2.家长、老师喜欢我 • 3.小朋友喜欢我 • 4.父母带我/陪我一起玩 • 5.和别人比赛赢了 • 6.自己的活动取得了成功 • 7.父母给买了好吃/玩的
• 使幼儿难过、不高兴的主要动因有:
• 1.受老师、家长批评、惩罚了 • 2.老师家长不喜欢我了 • 3.家长、老师不允许做喜欢的事 • 4.父母说话不算数 • 5.受到老师的误解或者不公正待遇 • 6.小朋友不喜欢我 • 7.父母吵架 • 8.亲人生病
• 3~5岁的儿童不仅能准确地给情绪命 名,还能确认情绪产生的原因。
• 幼儿末期儿童还能够有效地预测他人 的情绪。
儿童辨别情绪的性质和原因的准确率
年龄组
情绪
3岁 4岁 5岁 积极的 消极的
情绪的性质 69 72 83 66 83
情绪的原因 67 71 85 85 64
4、移情
• 什么是移情 • 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 如何培养幼儿移情能力
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1)在婴儿期已经产生的基本情绪的 基础上分化产生了自我意识情绪如害 羞、骄傲等。
(2)在情绪社会化的基础上产生高级 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3)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
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道德感的发展: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 芽,3岁后由于幼儿园集体生活中逐步掌握 了各种行为规范,在初步明辨是非的基础 上产生了基本的道德感如自豪感、友谊感 等,但由于抽象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的 道德感还很表浅。
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 (1)移情促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为其 社会性发展铺平了道路。
• (2)移情为幼儿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 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 (3)移情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为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及社交能 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4)移情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如何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 移情能力的培养可从情绪的辨识入手
能正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孩子移情 能力形成的基础。家长可以在日常生 活中引导孩子注意他人的情绪反应, 经常要求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状态。
(1)观察自己的表情。当孩子做出高兴、生气、喜欢等 表情时,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面镜子,让孩子看 到镜子中自己的面部表情。这种方法被称为镜像表情 观察法。
3. 表情日渐社会化
4—8岁儿童运用的各种情绪交往手段 比例变化
年龄 4岁 8岁
语言 19﹪ 74﹪
眼色 79﹪ 16﹪
手势 2﹪ 10﹪
二、幼儿的情绪理解
1、情绪语言的出现 2、主动了解情绪 3、对情绪的思考 4、移情
1、情绪语言的出现
• 儿童在1岁半时开始用词语(比如高 兴、伤心、害怕)来指称内在的情绪。
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美感的发展:4岁前的幼儿喜欢鲜艳的物 体,4岁以后逐渐发展起对艺术作品的初 步欣赏能力,在欣赏中体验和表现出喜悦、 羡慕等美感。幼儿的美感与良好的情绪体 验紧密联系,依然肤浅、表面;直接以行 动、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面表达。
2、幼儿情绪表达的发展趋势
• 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所谓情感的日益丰富,包括两种含义: 其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研究表明,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 高级情感均在幼儿期出现,并获得初 步发展。
其二,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 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 情绪不断社会化 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 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