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所呈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
品德与社会课必须创设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实施活动化教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进行有效指导,活动设计体现层次性,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性,活动形式体现多样性,活动评价体现激励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活动化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所呈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
在教学中,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中的思想和观点,而是通过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进行自我教育的。
因此品德与
社会课必须创设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实施活动化教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进行有效指导,将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让课“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品德与社会教学。
一、活动设计体现层次性
活动的开展并不是简单的为活动而活动,而应在活动中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心灵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因此活动的设计要能触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领悟活动蕴含的道理,掌握活动渗透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
《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合作条件,学会合作的方法。
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
第一次活动学生分四组进行二人三足游戏比赛,初次比赛很多小组没有完成比赛,学生情绪有些低落。
赛后我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商讨解决的办法。
在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到合作的重要以及合作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第二次活动先让学生根据第一次活动总结的经验做好充分准备,再次进行比赛。
绝大多数小组都能顺利到达终点,合作比较成功。
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总结合作的方法,学生们在活动中有了深刻的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的方法总结得也很
具体。
两次活动安排了相同的内容,但提出的要求不同,学生对合作的认识逐渐深化,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学生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生活才能完成,脱离生活去培养道德会流于形式、虚空无效。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让课程回归生活,重视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如在上《钱该怎样花》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份家庭购物小调查,在课前让学生调查家人有哪些想要购买的物品,这些想买的物品中哪些该买,哪些不能买,理由是什么。
学生调查之后在班级分组交流,学生感悟到在花钱的时候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家庭的经济条件进行理性消费。
我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班主任老师想要为班级添置一些体育用品,满足同学们活动的需要,请同学们列出购物清单,做出预算。
各组同学集思广益,反复比较筛选,都列出了比较
合理的购物清单。
各组同学都能根据班级的实际需求,确定购买物品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学生还考虑了男女生的兴趣差异,尽量满足所有同学的需求,将消费支出控制在最低标准。
经过全班同学的评议,我们挑选最合理的方案推荐给班主任,并最终由该组同学完成了物品的采购。
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既回归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儿童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面对他们的实际生活,孩子是积极参与、真情投入的,这就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他们面临真实生活,自觉进行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研究、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领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三、活动形式体现多样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
”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在
活动中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以达到全感官地参与,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活跃身心,促进知、情、行的发展。
(1)游戏活动。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本质的自我发现,是他们内在本质出于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用的外向表现。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复制品或缩影,也是儿童学习怎样生活的重要方式。
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其形成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着教育的力量。
游戏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教学《生活处处有规则》一课时,我在新课伊始安排了一个游戏活动--传球,要求参加游戏的同学使用羽毛球拍把皮球传给小组同学,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
游戏中同学使用不同的方法到达终点,学生对比赛结果争论不休并阐明了自己的理由,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懂得生活处处离不开规则的道理,同时以浓厚的兴趣投入规则的制定中去。
(2)体验活动。
“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在不同的情境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
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在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中,我设计了“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体验活动:①双手穿衣。
②单臂穿衣每。
每次均自己记录时间。
学生们通过这组比较活动对肢残人的生活困难有了深刻的体验,认识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从而发自内心地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探究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因而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条件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自主实践。
在《多彩的校园文化》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校园的绿化、雕塑、走廊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图片,让学生们想一想,校园的这些布置体现出怎样的文化内涵?学生们满脸疑惑,好奇心被调动起来。
我让学生分组选择探究主题,通过观察、访问、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分析探究,同学们获得了大量的感知、信息。
在展示汇报环节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侃侃而谈,对于自己研究的问题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学生们在探究中了解了满族的文化风情,感受到祖国科技的进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
学什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发展了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形式还有很多,比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
教师只有灵活的采取恰当的活动形式,将课前、课中、课后活动有机结合,就能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四、活动评价体现激励性
评价是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具有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
在活动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运用激励评价策略,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活动表现进行以激励为主的综合评价,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道德的内化和践行。
在《我爱我家》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把爱带给她(他)。
要求每位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家人的爱。
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汇报了自己的打算:给家长捶背、端水、讲笑话……我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孩子们这样做的理由,表扬了他们关心家人的行为,并奖励他们一颗爱之星,激励他们把爱带给身边的人。
教师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新的成功。
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主要教学形式,是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让我们带领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
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有效教学策略》
3.《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