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的作文走进生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从中可看出,在作文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要让小学生的作文走进自己的生活是多么重要。
【关键词】留心观察;关注现实;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从中可看出,在作文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要让小学生的作文走进自己的生活是多么重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课最不受他们的欢迎,也最让他们感到头疼。
为什么小学生如此不喜欢写作文呢?因为他们认为作文是个难以攻克的“难题”。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写作文困难的原因是一个综合的因素造成的。
并是不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长期教育和培养的问题。
因为,写作文运用到的是一个孩子综合的能力。
在实际的培训中,我看到小学生写作文的困难有:1、
思考困难,不知道怎样去思考与作文有关的题材。
2、动笔困难,不知道作文怎样开头。
3、书写困难,开始写作文了,心里很不情愿要写那么多字,怕写的多、怕累。
4、词汇匮乏,心中有话也不知怎样表达。
就算能写出来大部分也是词不达意。
甚至,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
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些作文教学经验。
小学生的作文,其实归纳起来,大部分的作文都是以写人、写事、写景、写物为主,只有少部分是常见的应用文。
所以,想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小学生的作文走进自己的生活,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去看、去问、去想、去写。
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生活,抒发真情,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童真、童趣。
我是怎样让学生的作文走进自己的生活呢?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做个生活有心人
生活才是习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
”写作智能的发展规律包括由积累到倾吐,从无法到有法,由放胆到收缩,由模仿到创造四个方面,离开了日常生活的积累,这些规律则不能畅通实施。
生活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然而只有当你接触到了纷繁复杂、精彩纷呈的生活,你才能主动地去进行思考,并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去伪存真。
古往今来成功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农村的生活,从一草一木的景物、鸡鸭成群的动物到身边熟悉的爸爸妈等,都是写作的好素材。
老师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学会从生活中选取作文材料,并逐渐学会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有感的、印象深刻的或者新奇的人、事、物、景,提供学生交流所听、所见、所思、所感的时空。
所以说,小学生写作文,他们的所有素材都应该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如果从小养成了喜欢观察的良好习惯,那么,在写作文的时候,才有可能很容易的就找到了写作题材。
写作内容也就丰富生动了。
可是,现在很多的家长、甚至语文老师,平时忽略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的人和事,不少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麻木不仁,总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所以,写作文的时候自然是不知道些什么好,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奇,对其所接触的人和物都有强烈的盎然兴趣。
老师在作文之前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小学生观察周围的人物、环境,并能把自己在生活的发现说给同学或家长听,树立小学生强烈的观察意识,让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只有激发小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兴趣转移到作文中来。
在作文课上,他们才有话可说。
比如,有次作文是要求学生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蔬菜。
在写之前,我带学生到学校后面的一个菜园里,引导他们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
要求他们从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去认真观察。
从蔬菜的生长规律、生长特点、菜的各个部位、形状、色彩,以及味道等多方面去启发引导学生。
观察后,让学生当场说一下,其
它的同学进行评价:他说的是否属实,是否吸引人。
如果是自己说,能不能换个说法?是不是比他讲得更好听……经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表达欲越来越强烈。
当回到课堂真正写作时,他们感到心中有许多话要写出来。
他们觉得作文其实也并不是有多难!
2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
生活中蕴含着各种真理和学问,老师要启发学生要善于思考、想象,做个勤学好问的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因而,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去动手探索、思考、想象,才能激发思维,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就浓了。
作文前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看见周围的事物有所变化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啊?。
老师要善于用“怎样的?”“如何的?”“像什么的”等问题发问,激发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让人、事、景、物在他们的脑子里面都运动起来。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之源;捕捉、创设生活情景中的想象之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养成想象习惯,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实践证明,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写起作文来也洋洋洒洒,富有真情。
有一次,学生要写一篇题目为《感动》的作
文。
在写之前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什么人让你感动?什么事让你感动?你为什么而感动?当时你想什么?我要求学生首先从自己所熟悉的人、或所经历过的事去思考,不能乱捏造。
其次再从中去思考:让你感动的人或事给你带来什么人生启迪……在一个个的问题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
他们很快就能写出让他们感动的人或事出来,而且充满了真情实感。
不过,在作文教学中,无论学生的想象力多丰富,也要让他们知道:作文一定要立足于生活的真实基础之上,不能是非不分、夸大其词。
记得有次写《我的老师》,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的老师烫着一头卷发,皮肤白白的,戴着耳环,看上去真像一个妖精。
”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我感到有点吃惊:学生为什么有这种想法?把老师比作妖精?后来针对这句话,我解释了“妖精”的含义,然后我问学生:老师平时对你们怎样?你们觉得她好吗?应该怎样去形容或赞美老师……经过点拨,学生懂得了要尊敬老师,也懂得了怎样去写出老师的美、老师的好。
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自己的生活,要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要求学生随手记录,积累丰富题材
学生平时感觉作文难的最大一个原因是词汇匮乏。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记得让学生准备一本日记本,要求学生随手记录当天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物。
学生作文内容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应,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
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在积累写作素材。
这些都是写
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的内容。
丰富的校园生活、温馨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给学生提供了肥沃的写作土壤。
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学校里度过。
在他们眼里,每天都是同一个太阳升起、落下,生活根本就没有变化。
作为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如何发现校园生活的乐趣,认识校园生活,热爱校园生活。
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校园自然环境、校园人际交往、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外活动等写下来。
如班中开主题班会“我爱祖国”。
学生以讲故事或朗诵爱国诗歌等形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这就是学生很好的写作材料。
班会会结束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等写下来。
许多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想,内容很感人。
瞬息万变的社会是个大熔炉。
小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人当然也离不开它的影响与陶冶。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五彩缤纷的事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学生常把这些素材记录下来,日各月累,效果显著。
到真正写作文时,他们就觉得有很多故事要讲,再也不觉得作文无话可说了。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
身为教师,就应该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同时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在文中见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