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句为转述句练习一、变人称二、去掉说后面的冒号和双引号,为逗号;三、看句子前面是谁对谁说话。
练习题:1 、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
”2、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
”3、鲁肃对我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4、妈妈对小宁说:“昨天,你到哪里去了?我找了你一整天。
”5、妈妈说:“我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你先睡觉。
”6、总理对我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7、老师傅对鲁班说:“我要考考你的木工活。
”8、妈妈对我说:“下午我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她。
”9、老师严厉地对小敏说:“你必须把教室打扫干净。
” 10、老师对王小宁说:“我有事,你组织同学们继续完成制作。
” 11 、王明再也忍不住了,抢着对老班长说: “我帮你一起找,我找得见。
” 标准答案:1 、妈妈对我说,今天她要开会,叫我自己做饭吃。
2、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小明冤枉了小红。
3、鲁肃对我说,都是我自己找的,他怎么帮得了我的忙?4、妈妈对小宁说,昨天,小宁到哪里去了?妈妈找了他一整天。
5、妈妈说,她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叫我先睡觉。
6、总理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
叫我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7、老师傅对鲁班说,他要考考鲁班的木工活。
8、妈妈对我说,下午她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她答应把我的借给许小燕。
9、老师严厉地对小敏说,她必须把教室打扫干净。
10、老师对王小宁说,老师有事,叫他组织同学们继续完成制作。
再也忍不住了, 抢着对老班长说,他帮老班长一起找, 他找得见。
用修符号修下列各病句。
1 、我和耿亮一前一后肩并肩地走出学校。
2、王老师光荣地被评为“模范班主任”的称号。
3、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4、不论做什么事情,既然有水滴石穿的精神,都一定会成功。
5、考古学家在三峡库区发现了许多过去的古文物。
6、你去劝劝他,过去的往事就不必再提了。
7、院子里,公鸡、母鸡,白的,花的,金黄的真使我眼花缭乱。
8 、狂风暴雨瓢泼似的浇下来.9、我把宣传义务教育法的标语和口号贴在墙上。
10、小足球比赛增加了各班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写下面的句子1、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真是应该好好珍惜。
2、溪水在田间哗哗地流淌。
(为拟人句)11、王明为问句)拖着湿淋淋的撕破的鱼网走了进来。
(缩句)5 、我摔在水泥地上。
(扩句)6、毛主席的两方印章的作者是郭沫若创作的。
(修病句) 7 、世上竟有这样的后娘?(为陈述句)8、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她死得好惨哪!”(成第三人称转述) 9、老奶奶等待着。
(扩写句子) 10 、长江奔流。
(扩写句子)11 、一个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上。
(缩写句 子) 12 、被植物学家称为“植物熊猫”的银杉是第四纪冰川后残留下来繁衍至今的 稀世珍宝。
(缩写句子)13、从中国的奥运健儿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心情怎能不激动?(为陈述句)14、遇到困难,我们难道应该退缩吗?(为陈述句) 15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①老师对小明说:“下午自习我有事,你们复习吧。
”②小姑娘说:“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16、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蔚蓝色的海面。
(缩句) 17、山坡上那薄薄的一层泥土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
常美丽 。
( 为 比 喻 句、3这里的景色非感叹句)4_、魁梧黧黑的渔夫为“把”字句)18、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为“被”字句)19、太阳离我们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成陈述句)20、我答应给小弟弟电影票。
我不应该自己去看。
(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21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缩句)2、2小姑娘独自旅行。
(扩句)23 大雪过后,地上全白了。
(写成比喻句)2_4、蝴蝶和蜜蜂在青草野花间飞来飞去。
写成拟人句)2、5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们怎能不关心呢?(成陈述句)2、6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间接引语)2_7、缩句号令一响,几十支船桨随着船首大鼓的敲击声像箭一般飞快划动。
28、病句。
(在原句上)压缩了的空气,虽然能承受巨大的重量,但是有许多奇妙的用处。
29、成反问句没有人不说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英雄。
30、把直接语气改成间接语气队长含着泪深深地鞠了一躬,对我们说:“同志们付出了艰苦劳动,我在这里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第二步:去除疑问词。
第三步:把问号为句号。
第四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把句子整理通顺。
比如:“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 忘怀?”成:“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 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二 第一步:“去” 即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
第二步:“”即把“?”成“。
”。
第三步: “反”是否一样。
语文基础知识 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rH 即把原句子的意思反过来。
第四步:“查” 即检查修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是否一样。
直述句与转述句的互换直述句改成 1 、冒号前边的内容照着写下来。
2、将冒号和引号为逗号。
3 、将第一称的“我”为第三人称的“他”或“她”。
4、如果句子中还有其他的人就成人的名字。
比如:孙膑对田忌说:“我能帮你取 胜。
”成:孙膑 对田忌说,他能帮田忌取胜。
转述句改直述句的方法 1 、要 加上“冒号”和“引号” 。
2 、第三人称的“他”或 “她”应为第一人称的 我”。
3 、将第一人称“我”应为第二人称的“你”。
如:老班长说, 他没 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一 第一步:有“不”去 不”, 没“不”加“不”。
第二步: 去除疑问词。
第三步: 把问号为句号。
第四步:rH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把句子整理通顺。
比如:“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 忘怀?”成:“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 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二 第步:“去” 即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吗? ”、“怎么……呢? ”。
第二步:“”即把“?”成“。
”。
第三步: “反” 即把原句子的意思反过来。
第四步: 查” 即检查修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吗? ”、“怎么……呢?”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六种病句类型: 1 成分残缺; 2 搭配不当; 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4 前后矛盾; 5 语序不当; 6 误 用滥用虚词(介词)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 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 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 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 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 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四、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六、 七、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抒情、说明、议论八、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 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 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九、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 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十、 十二、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三、 十四、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十五、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十六、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十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八、 十九、二十、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 1般—个别 2 现象—本质 3 原因—结果 4 概括—具体 5 部分—整体 6 主 要—次要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 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换 5 表意思递进表心情矛盾 5 表思维跳跃 6 表思索正在进行二十二、 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十三、 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二十四、 二十五、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六、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七、 二十八、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九、 三十、 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 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三十二、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十三、 引号的作用: 1 表引用 2 表讽刺或否定 3 表特定称谓 4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5 特殊含义三十四、 破折号用法: 1 表注释2 表插说3 表声音中断、延续4 表话题转三十五、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1 表内容省略 2 表语言断续 3 表话未说完 4三十六、其他:(一)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但是;尽;然而;却;只是;不过等* 因果:因为;既然;之所以是因为 ... *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 * 条件:只有;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