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云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电石生产工艺管理制度编制:审核:审批:年月日目录1、……………………………………………………总则1.1.……………………………………………………目的1.2.……………………………………………………制定依据1.3.……………………………………………………修订1.4.……………………………………………………编制、审核、审批1.5.……………………………………………………实施2、……………………………………………………工艺流程图3、……………………………………………………工艺流程及控制指标3.1. ……………………………………………………原料入厂3.2. ……………………………………………………原料加工及一次储存3.3. ……………………………………………………原料输送及二次储存3.4. ……………………………………………………自动配料3.5. ……………………………………………………自动加料3.6. ……………………………………………………出炉操作3.7. ……………………………………………………产品入库冷却3.8. ……………………………………………………破碎包装3.9. ……………………………………………………炉气处理3.10. …………………………………………………给排水3.11. …………………………………………………产品质量3.12. …………………………………………………电极糊4、……………………………………………………相关文件1.总则1.1.目的为规范工艺流程管理,稳定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保持产品核心竞争力,并使产品各项消耗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结合实践经验,制定本管理办法。
1.2.制定依据《电石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修订版》《GB10665-2004碳化钙(电石)》《HGA034-83电石生产安全技术规定》《电石生产工艺学(熊漠远编著)》《国家水质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设备供应商签订的《技术协议》等相关文件1.3.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与电石生产有关的所有部门,对各岗位操作具有指导、总领作用。
1.4.修订在本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若不符合现场要求、或工艺(工艺创新或引进新技术等)、行业政策等发生改变,均应由技术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落实本制度的修订工作,以切合公司实际状态,指导生产的正常开展。
1.5.编制、审核、审批本制度由各部门技术人员结合相关岗位设备、操作人员水平等共同进行编制,必须满足实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等几个特点,由各部门负责人审核,报总工审批实施。
1.6.实施管理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正式施行,并逐步改进。
若有新的工艺管理制度制定实施,则适用新标准,原标准一律废止。
2.工艺流程图______3.工艺流程及控制指标3.1.原料入厂指标3.1.1.石灰须满足全CaO≥90%;生过烧≤10%;粒度5-40mm>90%,5mm以下粉末≤3%; 活性>300;MgO≤1.5%;Al2O3+Fe2O3<1.8%;SiO2<1.8%;酸不溶物≤0.7%。
3.1.2.洗精煤须满足固定碳>85%;灰分<6%;挥发分≤6.5%(挥发分每增加1%,电耗上升约50-60度);水分≤5%;粒度5-25mm≥90%,5mm 以下粉末≤7%。
3.1.3.焦炭须满足固定碳>81%;灰分<12%;挥发分≤1.5%;水分≤7%;粒度5-35mm≥90%,5mm以下粉末≤7%。
3.1.4.兰炭须满足固定碳>82%;灰分<10%;挥发分≤7.5%;水分≤12%;粒度5-35mm≥90%,5mm以下粉末≤3%。
3.1.5.电极糊须满足灰分<4% ;9.5%<挥发分<11% ;粒度3-100mm。
3.1.6不同原料对生产的影响。
3.1.6.1.石灰。
①石灰杂质总含量指标5.1%,总含量每提高1%,电耗上升约25度;②石灰中MgO含量每提高1%,功率发气量降低10%-15%;③冶炼1吨矽(硅)铁约耗电9500度,SiO2含量越高,功率发气量也越低。
④R2O3在电石炉内不能全部还原,一部分混在电石里,降低了电石质量,而大部分成为黏性很大的炉渣,沉积于炉底,使炉底升高,严重时使炉眼位置上移,造成电炉操作条件恶化。
⑤生烧石灰增加电耗;过烧石灰坚硬、致密、活性差,降低反应速度;粉化石灰导致喷塌料,料面结块等。
3.1.6.2.碳素①灰分增加1%,单耗增加50 kW·h~60 kW·h;②碳素材料中的水分使电石炉透气性变坏,炉况恶化,中小型半密闭炉炉料水分一般控制在5%左右;③挥发分增加1%,单耗增加3 kW·h~5kW·h;④选择合适的粒度和其他指标。
3.2.原料加工及一次储存3.2.1.石灰手选手选后的生过烧必须<7%(含灰粉中物质);有效CaO提升幅度>2%;手选前必须观察外来石灰质量(含有生过烧的杂质类型),并根据分析数据控制手选石灰料层。
3.2.2.石灰筛选采用5×5mm方孔筛进行筛选,进一步减少原料粉末。
3.2.3.洗精煤,焦、兰炭筛选焦炭采用3×3mm的方孔筛或梳齿筛。
洗精煤水分较高时采用5×5mm方孔筛;初步降水分处理后采用3×3mm方孔筛。
3.2.4,焦、兰炭烘干烘干窑技术指标实际运行过程中物料终水分(含煤粉)≤3%;处理量5-7 t/h;物料粒度不均匀;破损率视物料情况在5%-11%间浮动。
3.2.5.一次储存注意事项3.2.5.1.石灰。
为防止设备故障断料对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应保持料仓满仓;但同时应做好防止石灰粉化的措施,确保石灰及时使用,料仓中石灰储存时间不宜超过20日。
安全库存定量为电炉满负荷生产3日用量,约为1350吨。
3.2.5.2.碳材。
防止设备故障断料对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应保持料仓满仓。
安全库存定量为电炉满负荷生产7日用量,约为2100吨,白煤和焦(兰)炭各占50%。
3.2.5.3.原料进厂后应遵循先进先出、分级堆放的原则,并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防止破坏原料结构。
3.3.原料输送及二次储存3.3.1.输料拣选每班对原料输送提升机下料溜槽的筛网(溜筛)进行检查,减少3-5mm的粉末入炉量。
每班对98m输料皮带上的石灰、碳素进行再次拣选,确保无杂物、无大块原料入炉,且尽量减少生过烧。
3.3.2.二次储存注意事项为防止设备故障断料对生产带来负面影响,输料工应随时保持料仓满仓;但同时应做好防止石灰粉化的措施,确保石灰及时使用。
3.4.自动配料3.4.1.配比确定3.4.1.1 干基配比X=(56.25/C×B+F) /(87.5/A×B+D+E)其中A——石灰中所含的氧化钙(全CaO)B——电石成分C——碳素原料中所含的固定碳D——电石中游离氧化钙的含量E——投炉石灰损失量7 %(可重新测定)F——投炉碳素原料的损失量4 %(可重新测定)游离氧化钙与电石成分和发气量的关系3.4.1.2 炉料配比= 干基配比/(1-水分)。
3.4.1.3 哪个炉眼出炉相应电极料管配比应高比1-2%,可帮助提高产品质量。
3.4.2.系统维护配料工必须维护保养好所辖设备,确保配料系统准确、灵敏。
3.5.加料3.5.1.加料方式间歇性、多次、少量投料。
3.5.2.料面高度控制在和加料平台楼板平行的高度。
3.5.3.电极工作长度电极工作长度1200-1300mm,电极深入炉内长度1100-1200mm。
电极压放间隔时间不得低于30分钟,每次压放50mm,单班电极压放总长度约为350mm。
3.5.4.电气参数控制电炉负荷<22000KVA;功率因素>0.9;正常情况下变压器油温宜保持在58℃左右,炎热天气适当上浮,最高不得超过70℃;单台电炉变压器循环水压范围0.12Mpa-0.18Mpa。
3.5.4.要求闭弧操作。
3.6.出炉操作3.5.1.出炉频次负荷10000KVA-15000KVA,出3-4炉;15000-18000KVA,出4-5炉;18000-22000KVA,出5-6炉。
3.5.2.出炉时间20-25分钟。
3.5.3.炉眼维护在用炉眼深度600mm,外径250-300mm,内径100-150mm,呈喇叭形,与炉嘴表面呈5°左右的斜度。
备用炉眼在封堵眼后48小时内,必须按在用炉眼要求准备好,以便随时启用。
3.7.产品入库冷却储存3.7.1.冷却时间夏季1.5小时以上,冬季1小时以上。
3.7.2.储存时间产品在成品库房储存时极易吸湿粉化,功率发气量会降低,且库房容量有限。
为此,若无特殊情况,产品储存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3.8.破碎包装破碎粒度≤400mm,分级堆放,搭配发运。
3.9.炉气处理3.9.1.进气指标。
温度500-600℃,堆积密度0.23g/cm3,烟气含湿量4.76%。
3.9.2.排空要求。
排口粉尘浓度≤50mg/m33.10.生产区给排水3.10.1.水质及流量要求。
江水指标。
PH值7.7;浊度467NTU;悬浮物438mg/l。
生产水池指标。
进水量250m3/h,PH值6.5-8.5,浊度≤20NTU,悬浮物≤20mg/l,总硬度(以CaCO3计)<450,总碱度(以CaCO3计)<350。
生活水池水质按GB5749-2006执行,进水量25m3/h。
3.10.2.电炉循环水。
压力> 0.45 Mpa, 进水水温< 32℃,出水水温< 60℃,3.10.3.变压器循环水。
压力>0.55Mpa, 水温<32℃。
3.11.产品质量3.11.1.整体控制指标。
产品优一级品率(发气量≥285)> 90%, 等外品(发气量<270)为零,热样优一率和冷样优一率相差不得超过7%。
3.11.2.发气量。
热样发气量计算时一律降低10个单位。
发气量计算公式为:G=[a×h×(P-Pˊ)×293]/[101.3×(273+t)]其中:a.气体计量器校正值(L/(Kg*mm))(a1=0.6334,a2=0.6329,a3=0.6340)P,大气压力(Kpa,由气压计读出)Pˊ,t℃时饱和食盐水蒸汽压力(Kpa)h,气体计量器标尺数值(mm)t,测定时钟罩内温度数值(℃)不同温度下的饱和食盐水蒸汽压力3.12.电极糊每日两次,第一次加糊6:00-10:00,第二次加糊19:00-22:00,单台电炉每次加糊约2000Kg。
3.13.出炉烟气处理进气量≤60000m3/h,入口温度常温至200℃,烟尘捕集率≥95%,排放口烟尘浓度≤50m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