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
一.“传奇”。
(一)最早特指唐代短篇文言小说。
(二)宋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类。
(三)元末明初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大部分杂剧也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四)宋元南戏在明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后,传奇便成
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二.明传奇:
(一)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在音乐和表演上有较大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一般格律不甚讲究,宫调组织不严密。
(二)经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后,尤
其经《琵琶记》后,南戏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
1.《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不寻宫数调”论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2.从《琵琶记》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创作,文词朝着典
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成熟与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戏曲主体。
三.明初传奇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推
行息息相关:
(一)邱《五伦全备记》等传奇,是明初道学戏剧的发轫之作。
(二)邵璨《香囊记》写宋张九成与贞娘故事。
1.可说是封建礼教集大成者。
2.结构上对《琵琶记》、《拜月亭》承袭多,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开辟明传
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源头。
四.《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较少受道学气、八股味污染。
(一)姚茂良《精忠记》讴歌岳飞爱国精神,渲染悲剧氛围;《双忠记》讴歌张巡、许远守城不降的英雄气概。
(二)苏复之《金印记》写苏秦拜相前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沈采《千金记》以韩信为主线,描摹楚汉相争的大场面。
(四)王济《连环记》演王允施连环计诛董卓。
五.“《精》、《金》、《千》、《连》”四大剧目不乏粗糙处,因袭部分多;但人物形象丰满,反映出民族与历史本身的魁力。
第二节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一.明传奇在嘉靖时更盛行,成为剧坛主流艺术:作家创作更自觉,
更能直面现实,更具战斗精神。
二.李开先《宝剑记》—抒心内愤懑、化解胸中垒块的有感之作。
(一)共52出,取材于《水浒传》写林冲落草故事,系李开先及其
友人集体创作。
(二)剧中林冲基本上是主动出击型的英雄:
1.与高俅、童贯的斗争都清醒、自觉而坚毅,表现出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2.将高、童权奸陷害及高衙内对林冲妻子的调戏安排在林冲上本后,
不像小说那样把调戏林妻作为矛盾冲突的起点和根源。
强化了忠奸斗争的力度,突出了林冲嫉恶如仇、正直不苟的人格精神。
3.也写到林冲的犹豫迟疑,既使形象更可信,也摹出李本人上书直谏时的真实心理。
(三)借宋人事演明政坛上的新场面,充满战斗激情。
三.声腔曲律。
(一)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
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
惟昆
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
(二)嘉靖中叶,魏良辅融合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乃至北曲音乐
在内的新昆腔,体制全备,使只在苏州地区流行的昆山腔成为四大声
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
四.梁辰鱼《浣纱记》: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一)崇高苦涩爱情悲剧,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政治品位都以爱情悲剧
为前提展开。
(二)沉重的政治悲剧:表彰越君臣艰难复国的坚毅精神;嘲弄吴王夫差;揭露权臣伯僖;肯定忠臣伍子胥;在吴越兴亡中赋予作品浓厚的悲剧意味,引出苍凉沉重的兴衰感,体现出对明中叶内忧外患及根源的担忧,饱含对历史变幻在哲学上的深沉思考。
五.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作《鸣凤记》昆腔传奇。
(一)是几乎与时事同步的政治活报剧,对现实及时表现、积极参与,成为传奇中时事戏的先锋,开拓了政治悲剧现实化的道路。
(二)内在结构:通过揭发严嵩旧罪演示其新罪。
(三)在整体真实的基础上,有些细节有移植渲染:如把蒋钦奏本遭鬼魂劝阻的传说移植到杨继盛身上……这些处理使剧本更生动感人。
(四)史实中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也反映在剧本中;语言偏于骈俪化,使人物生动性和丰富性有所欠缺。
(五)反严嵩政治悲剧还有秋郊子《飞丸记》朱期《玉丸记》和李玉《一捧雪》等。
六.《宝剑记》、《浣纱记》或多或少对现实作曲折反映;《鸣凤记》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鸣凤记》为代表的反严系列戏后,崇祯即位初出现反映魏忠贤祸国殃民、
表彰东林党人壮烈斗争的悲剧现代戏热潮。
第三节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一.万历至崇祯间(1573~1644)传奇进入高潮繁荣期。
(一)剧目建设上,此期作品大多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