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山西百斯奥格科技有限公司前言 ..... 一、桥架及线槽、管得安装及保护要求1、3保护措施二.缆线得敷设与保护方式要求2、1缆线检验2、2敷设方式2、3保护措施三.缆线终接3.1终接材料检验四.设备安装检验厶1机柜、机架安装要求4. 2各类配线设备安装要求4. 3信息插座模块安装要求4.4机架式设备安装要求五、设备标识符与标签设置六、接地系统10为了规范与提高工程部门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得施工标准及水平,引用国家标准《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主要用于指导综合布线相关工程得施工及验收。
一、桥架及线槽.管得安装及保护要求1材料检验在桥架及线ffl等设备材料到达现场后,首先要进行材料得检验。
其主要检验内容如下:1.1.1工程所用材料得品牌、型号、规格、数量、质量要符合设计文件得要求并具备相应得质量文件或证书,无出厂检验证明文件、质量文件或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1.2工程所用材料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
1.1. 3经检验后得材料要做好检验记录,不合格品要独立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2安装方式1.2. 1桥架及线槽得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要求,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1.2. 2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inm1.2. 3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1.2. 4线槽截断处及两线槽拼接处应平滑、无毛刺。
1.2. 5吊架与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
1.2. 6金属桥架、线槽及金属管各段之间应保持连接&好,安装牢固。
1. 2. 7采用吊顶支撑柱布放缆线时,支撑点宜避开地面沟槽与线槽位置,支撑应牢固。
3保护措施1.3.1预埋金属线槽保护要求:1.3.1.1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按单层设置,每一路山进出同一过路盒得预埋线槽均不应超过3根,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总宽度不宜超过300mnu1. 3. 1、2线槽直埋长度超过30m或在线槽路山交义、转弯时,要设置过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与维修。
1.3.1.3过线盒盖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要具有防灰、防水、抗压得功能。
L 3. 2预埋暗管保护要求:1.3.2、1预埋在墙体中间暗管得最大管外径不超过50 mm,楼板中暗管得最大管 外径不超过25mm,室外管道进入建筑物得最大管外径不超过100mm 。
1.3.2. 2直线布管每30m 处应设置过线盒装置。
1.3.2.3暗管得转弯角度要大于90度,在路径上每根暗管得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 并不能有S 弯出现,有转弯得管段长度超过20m 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置;有2个弯 时,不超过15m 要设置过线盒。
4暗管管口要光滑,并加有护口保护,管口伸出部位宜为25〜50mm 。
5至楼层配线间暗管得管口应排列有序,便于识别与布放缆线。
7金属管明敷时,在距接线盒300mm 处,弯头处得两端,每隔3in 处应釆用 管卡固定。
8管路转弯得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缆线得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并且不应 小于该管外径得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 时,不应小于10倍。
L 3. 3桥架与线槽保护要求:1. 3. 3、1桥架底部应高于地面2. 2m 及以上,顶部距建筑物楼板不小于300mm,与 梁及其她障碍物交义处间得距离不宜小于50 mm 。
1.3.3、2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点间距要在1、5〜3ni 之间取固定值安装。
安装 要整齐美观。
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体上得间距要小于2皿距地l ・8in 以下部 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或釆用金属走线柜包封,门要可开启。
1. 3. 3、3直线段桥架每超过15〜30m 或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置伸缩补偿装 置。
1.3.3、4金属线槽敷设时,要在线槽接头处;每间距3m 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 0. 5in 处;转弯处设置支架或吊架。
1.3.3. 5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宜为Inu1. 3. 3、6桥架与线槽转弯半径不应小于槽内线缆得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线槽直角 弯处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缆线外径得10倍。
1. 3. 3、7桥架与线槽穿过防火墙体或楼板时,缆线布放完成后应釆取防火封堵措 施。
1. 3.2、 1. 3. 2、 1. 3.2、 6暗管内应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1. 3. 2、 1. 3. 2、1.3. 3、8楼层支桥架与每个房间支线管之间得连接要采用金属软管。
L 3.4静电地板下桥架及线槽敷设要求:1. 3.4、1线槽盖板应可开启。
1. 3.4、2主线槽得宽度宜在200〜400mm,支线槽宽度不宜小于70mm。
1. 3.4、3可开启得线槽盖板与明装插座底盒间要采用金属软管连接。
1. 3.4、4当地板具有防静电功能时,地板整体要接地。
二.缆线得敷设与保护方式要求2、1缆线检验2.1. 1工程中使用得电缆与光缆型式、规格及缆线得防火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2.1.2缆线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外包装应注明型号与规格。
2. 1. 3缆线外包装与外护套要完整无损,当外包装损坏严重时,应测试合格后再在工程中使用。
2. 1. 4电缆应附有本批量得电气性能检验报告,施丄前应进行抽验,并做测试记录。
2. 1. 5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端头封装就是否良好。
光缆外包装或光缆护套如有损伤,应对该盘光缆进行光纤性能指标测试,如有断纤,应进行处理,待检査合格才允许使用。
光纤检测完毕,光缆端头应密封固定,恢复外包装。
2.1. 6光纤接插软线或光跳线检验:e两端得光纤连接器件端面应装配合适得保护盖帽。
b、光纤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明显得标记。
2、2敷设方式2.2.1缆线敷设2.2.1.1缆线得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2. 2.1、2缆线得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得挤压与损伤。
2. 2.1. 3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与正确。
标签要选用不易损坏得材料。
2.2.1.4缆线要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与变更。
对绞电缆预®长度:在工作区为3〜6cm,配线间为0、5~2nb设备间为3〜5in;光缆布放要盘留,预留长度为3~5皿有特殊要求得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2.2.1. 5屏蔽电缆得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得导通性。
2. 2.1. 6缆线得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得弯曲半径至少为电缆外径得4倍。
屏蔽4对对绞电缆得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得8倍。
2芯或4芯水平光缆得弯曲半径应大于25nim;其她芯数得水平光缆、主干光缆与室外光缆得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得10倍。
2.2.1. 7缆线间得最小净距要符合以下要求:表1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注:①当380V 电力电缆〈2kV-A,双方都在接地得线槽中,且平行长度WlOm 时,最 小间距可为lOmmo②双方都在接地得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得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 开。
b 、综合布线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净距要符合表2 得规定。
表2综合布线电缆与其她机房最小净距a 、b 、 C 、 主干对绞电缆得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得10倍。
d 、C 、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她管线最小净距要符合表3得规定。
表3综合布线缆线及管线与其她管线得间距2. 2.1、8对于有安全保密要求得工程,综合布线缆线与信号线、电力线、接地线 得间距要符合相应得保密规定。
于完全封闭、独立使用与管理得建筑群中,秘密级、机密级系统得信息传输若满 足下列条件之一,信息可不加密传输,否则应加密传输。
a.采用光缆b 、良好接地屏蔽电缆C 、非屏蔽电缆,且当非屏蔽电缆与其它平行线缆保持1米(平行长度小于30米) 或3米(平行长度大于等于30米)以上得隔离距离时。
d 、经主管部门批准得其她描施(如传导干扰器)。
2. 2. 2预埋线槽与暗管缆线敷设2预埋线槽要采用金属线槽,预埋或密封线槽得截面利用率应为30%〜 50%。
3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聚氯乙烯1®质管。
布放大对数主干电缆及4 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道得管径利用率为50%〜60%,弯管道为40%〜50%。
暗管布 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及以下光缆时,管道得截面利用率为25%〜30%。
2. 2. 3桥架与线槽缆线敷设2. 3. 1密封线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要 绑扎固定。
2.3.2缆线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得上端与每间隔L5m 处应固定在桥 架得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得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10m 处进行固定。
2.3.3在水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
对绞电缆、光缆及 2. 2. 2、 1敷设线槽与暗管得两端要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等内容。
2. 2. 2、 2. 2. 2、其她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得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
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 5in,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使缆线受到挤压。
2. 3. 4楼内光缆在桥架敞开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
2、3保护措施2.3.1缆线不得布放在电梯或供水、供气、供暖管道竖井中,缆线不应布放在强电竖井中。
2. 3.2配线间、设备间、进线间之间干线通道应沟通。
2. 3. 3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选用适配得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应符合设计要求。
三、缆线终接3.1终接材料检验3.1,1连接器件得检验3. 1.1、1配线模块、信息插座模块及其她连接器件得部件要完整,电气与机械性能等指标符合相应产品生产得质量标准。
塑料材质要具有阻燃性能,并满足设计要求。
3.1.1、2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使用型式与数量、位置要符合设讣要求。
3.1.2配线设备得检验3.1.2、1光、电缆配线设备得型式、规格要符合设计要求。
3. 1.2、2光、电缆配线设备得编排及标志名称要与设计相符。
各类标志名称应统一,标志位置正确、清晰。
3. 1. 2、3经过测试与检査,性能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得设备与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3、2终接要求3.2.1缆线终结3.2. 1、1缆线在终接前,必须核对缆线标识内容就是否正确。
3. 2.1、2缆线中间不应有接头。
必须接头得线缆需在图纸中标注接头位置,以便在竣工资料中说明。
3.2.1. 3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
3.2.1.4对绞电缆与连接器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与错接。
3.2. 2对绞电缆终结3.2. 2、1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3类电缆不应大于75mm;对于5类电缆不应大于13mm;对于6类电缆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减小扭绞松开K度。
3.2.2. 2对绞线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与线对顺序进行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