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马克思重点知识点复习

大学马克思重点知识点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形式:简答题(5、6道)论述题(2道)主体与客体:A.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它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来看,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它亦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地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第二,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的。

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客体化。

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B.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含义。

(1)主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的人。

(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力和智力,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主体的能力结构是: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因素是其物质基础;第二,智力技能因素,即进入主体实践后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具备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第三,精神动力因素,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的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主体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等形式。

(2)客体:进入人的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的客观事物。

(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是实践客体与认识客体的统一,认识对象与改造对象的统一。

2.辩证关系:区别:(1)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认识者与被认识者的关系。

(认识关系)(2)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关系。

(改造关系)(3)需要与满足的关系;需要者与满足者的关系。

(价值关系)(4)地位和作用不同。

a.主体处于支配、主导地位,起能动作用。

b.客体处于被支配、从属地位,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联系:(1)相互依存的关系(2)相互作用的关系:改造与制约(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只能就主体而言。

)运动与静止A.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和功能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宇宙间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狭义相对论中著名的质速关系已为许多实验所证实。

这一关系表明,物体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已为现代自然科学所充分利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扥顶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

但是这种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化。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决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得出了天体、物种、社会制度等绝对不变的错误结论。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把一切都变成不可捉摸、无法辨认的东西,抹杀了是无间质的差别,也是错误的。

B.运动与静止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宇宙间一切物质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根本的存在方式。

1.物质与运动的统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是运动的主体。

2.运动与静止的统一(1)绝对运动—之运动的总体状态:包括各种运动形式的总和。

(物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静止—运动的特殊状态a.没有发生机械位移(相对机械运动)b.没有发生质变,处在量变阶段(相对质变的运动形式而言的)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1)两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互为存在的前提。

(2)两者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A.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一.生产力及其要素1.含义: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要素:(1)劳动对象——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其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

A.一类是未经人们加工的天然自然物。

B.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品,即由人们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原材料半成品或初级产品。

(2)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条件或物质资料。

(3)劳动者——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智力的人,也就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和类型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

2.从动态看,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生产关系的四个基本环节。

从静态看,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不同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通常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一个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的的问题。

4.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经历了五种基本类型:即原始公有制、奴隶主占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制、资本家占有制、社会公有制。

5.可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归为两种类型:(1)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并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2).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

必然与自由的辩证统一A.必然: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必然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必然性: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运用必然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和自由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它们是相互对立的。

必然是客观规律,是外在的约束,对人类主观而言,必然的存在是一种“不自由”。

而自由是人类对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是主观的自我意志,是主观的“随心所欲”。

同时,必然与自由又是辩证统一的。

必然是相对于自由而言的,是人类主观意志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

没有人类的主观理解力,也就无所谓必然。

而自由也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

没有必然就无所谓自由。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必然,人类才会有自由。

违背必然的所谓“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盲动。

这种盲动,由于违反了自然规律,必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因而最终是不自由的。

科学认识和正确掌握了必然,人类才会在必然中自由行动。

这是真正的自由。

庖丁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了牛的生理结构,解牛时才能“游刃有余”。

人类只有掌握了运动规律和宇宙结构,才能自由地翱翔于太空,才能“可上九天揽月”。

自由也必须通过对世界的改造而得到。

要认识自然,认识必然,必须通过改造自然的途径获得,除此别无他途。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真理,发现规律,不断逼近真理,逼近规律,也不断掌握真理,掌握规律。

这就是认识必然的过程,也是获得自由的过程。

这就是必然与自由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

科学技术一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论证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

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

管理也是生产力。

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绪论一.什么是哲学?1.概念: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各具体学科的关系:个别与一般、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哲学研究的是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各特殊领域的特殊规律。

联系:(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各门具体科学)的概念和总结,因此,哲学必须以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基础;(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它的答案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历史条件)【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必然性】1.标志: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

2.19世纪的自然科技成果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