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园林植物地下害虫识别要点与防治技术
园林植物地下害虫识别要点与防治技术
5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是第1代幼虫危害盛期, 昼伏夜出,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趋性,对糖、醋、 蜜、酒等香、甜物质特别嗜好,故可设置糖液诱 杀。
成虫补充营养后3-4d交配产卵,卵散产 于杂草或土块上,1-2龄幼虫群集于幼苗顶心 嫩叶处昼夜取食,3龄后即分散危害。
小地老虎喜温暖及潮湿的条件,故在长江 流域因雨量充沛,常年土壤湿度大,而发生严 重。沙土地、重粘土地发生少,沙壤土、壤土、 粘壤土发生多。圃地周围杂草多亦有利其发生。
(6)专用药剂防治:目前市场上,专用放出地下害虫的药剂 层出不穷。这种药剂不仅剂型新颖,同时也满足了使用方 便和效果突出,深受用户信赖、好评。
科。其中以小地老虎 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下面以小地老虎为例说明。 1.分布与危害:分布比较普遍,其严重危害地区为 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各省,在北方分布在地势低洼、 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小地老虎食性很杂,幼虫危 害寄主的幼苗,从地面截断植株或咬食未出土幼苗, 亦能咬食植物生长点,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4.防治措施: (1)清除杂草。杂草是小地老虎产卵的主要场所
及初龄幼虫的食料,春季细耕整地清除田边杂草, 可以消灭部分卵和幼虫。 (2)诱杀成虫 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杀幼虫。幼虫危害期,喷洒25%功夫乳
油 3000 - 5000 倍 液 、 40.7 % 乐 斯 本 乳 油 1000 -
2000倍液、30%佐罗纳乳油2000-3000倍液、25
卵半球形,表 面有纵横隆线。 初产时乳白色, 孵化前变灰褐 色。幼虫圆筒 形,老熟幼虫 体长41-50毫 米,黄褐色至 黑褐色,
3、生活习性:小地老虎在全国各地1年发生2-7代。 在辽宁、甘肃、山西、内蒙古等省1年发生2-3代; 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1年发生3-4代;江 苏、四川等省1年发生4-5代;广东、广西、福建 等省1年发生6-7代。
2 .识别特征:成虫体长 10-23毫米,翅展42- 54毫米。翅暗褐色,前 翅前缘区黑褐色,基线 浅褐色,内横线双线黑 色波浪形,环纹黑色, 有一个圆灰环,肾状纹 黑色,其外侧有一明显 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 在亚缘线上侧有2个尖端 向内的楔形黑斑,三斑 相对,容易识别。后翅 灰白色。
小地老虎成虫
春播作物苗期,需要大量营养) e. 越夏产卵阶段,6月底-8月下,气温23℃以上。 f. 秋季为害阶段,9月上-11月上,气温13-20℃孵化数
量增加,大量增加营养,为害严重。
3、防治措施:
(1)施用厩肥、堆肥等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可减少蝼蛄的 产卵。
(2)灯光诱杀成虫:特别在闷热天气、雨前的夜晚更有效。 可在19:00-22:00时点灯诱杀(对东方蝼蛄效果好)。
(二)类群:
1、总的种类:8目38科约390种(魏鸿均 尹文英 1999年)
2、主要类群:(1)蝼蛄类。(2)蛴螬类。(3) 金针虫类。(4)地老虎类。(5)白蚁类。 地下害虫在苗圃和一二年生的园林植物中,常常危害 幼苗、幼树根部或近地面部分,种类很多。常见的有 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龟子幼虫)、金针 虫,直翅目的蟋蟀、蝼蛄,等翅目的白蚁等。
东方蝼蛄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趋湿性和趋厩肥习性,喜在 潮湿和较粘的土中产卵。此外,对香甜食物嗜食。
华北蝼蛄3年完成1代,若虫达13龄,于11月上旬以成虫及若虫 越冬。越冬成虫3-4月开始活动,6月上旬开始产卵,6月下 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
(2)种群动态
a. 冬眠,11月上-3月中旬,气温6.6℃以下。 b. 苏醒,3月底-4月上,气温6.6-10℃ c. 迁移阶段,4月中下 ,气温10-13℃。 d. 猖獗为害阶段,4月底-6月初,气温16-20℃(此期
(三)为害方式
1.地下为害型:蛴螬,金针虫。 2.夜盗地面为害型:地老虎,蟋蟀。 3.兼害型:蝼蛄。 4.季节地下型:如瘤蚜,绵蚜。
(四)特点
1.为害方式隐蔽,造成损失后才发现。
2.为害时间长。长达一个季节。
3.食性杂,情况复杂(成虫,幼虫为害
种类不同)
4.主要在作物苗期为害。(苗的耐害力
差,为害块根,块茎,地下果。在时空密度上
都不易补偿)
5.在土壤中活动性强,蝼蛄活动亦能造
成为害(草坪田)。
一、蝼蛄类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俗称土狗、地狗、拉拉蛄等。常见 的有东方蝼蛄、华北蝼蛄两种。 1.分布与危害: 东方蝼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但以南方为多。华北蝼蛄 分布于北方。蝼蛄食性很杂,主要以成虫、若虫危害植物幼 苗的根部和靠近地面的幼茎。同时成虫、若虫常在表土层活 动,钻筑坑道,造成播种苗根土分离,干枯死亡,清晨在苗 圃床面上可见大量不规则隧道、虚土隆起。近几年来,危害 草坪也较严重。
绿地地下害虫的最新防治药 剂及科学使用
一、概述
二、 蝼蛄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三、 蛴螬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四、 地老虎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五、 金针虫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六、 白蚁的发生与防治。
一、概述
(一)概念:地下害虫是指为害期间生活在地下, 为害作物的地下部分和近地面部分的 一类害虫。
蝼蛄成虫
东方蝼 蛄后足
华北蝼 蛄后足
左:东方蝼蛄,后足胫节 有刺3—4根; 右:华北蝼蛄,后足胫节 有刺1根。
2、发生规律:
(1)生活史
东方蝼蛄在南方1年完成1代,在北方2年完成1代,以成虫或6 龄若虫越冬。越冬代成虫3月下旬开始活动,4、5月为活动危 害盛期,5月中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盛期。产卵 前先在腐殖质较多或未腐熟的厩肥土下筑土室产卵其中,6月 中旬为盛期,10月下旬以后开始越冬。
(3)鲜马粪或鲜草诱杀:在苗床的步道上每隔20m左右挖一 小土坑,将马粪、鲜草放入坑内,次日清晨捕杀,或施药 毒杀,效果很好。
(4)毒饵诱杀:用40.7%乐斯本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0.5kg 拌入50kg煮至半熟或炒香的饵料(麦麸、米糠等)中作毒 饵,傍晚均匀撒于苗床上(效果很好)。
(5)灌药毒杀:在受害植株根际或苗床浇灌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